
杂感及思考
金融业,一旦不良资产据高不下,便会阻碍发展。然,困扰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前进的巨额不良资产,则如附着在人体上的疽痈一般,愈来愈迅猛地侵吞着各商业银行的资产。与十年前第一次呆帐核销相比,如今的不良贷款,
金融业,一旦不良资产据高不下,便会阻碍发展。然,困扰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前进的巨额不良资产,则如附着在人体上的疽痈一般,愈来愈迅猛地侵吞着各商业银行的资产。
与十年前第一次呆帐核销相比,如今的不良贷款,已不仅仅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产(商)品滞销、企业亏损倒闭等因素,在所谓的市场经济调控下,部分企业的经营者把极不健康的经营理念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导致了经营的短期行为。当然,也不乏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假借市场因素与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掩盖了无穷无尽的利益吞蚀。
十多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企业,三拼两凑地注册了一个公司,貌似合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出一份贷款申请,做出几套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各商业银行的授信政策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之后,选准一家认为可以合作的金融机构,便开始多手段多方位的策略性“营销”。
从体制上讲,各商业银行的制度是健全的,是毫无疑问的。
从贷款发放与审核的过程上讲,是规范的也是无可挑剔的。
从贷款的流程上讲,借款人申请,机构推荐,部门调查,管理层评审,授信执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与修订中,已接近于无懈可击。
但,所有的管理制度,只能是针对愿意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企业而言。对于从银行拿到第一笔贷款的企业来讲,人家那些个法人,从根上就没有考虑到还要归还这笔贷款。
你金融机构不是可以对授信资金进行事前,事后的跟踪审核吗?不是可以对每一个授信企业都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吗?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贷款首笔发放后,与银行合作密切,完全接受银行的各种检查与管理。但第二次申请贷款批复后,企业的经营便逐渐出现问题:资金回笼困难、商品积压滞销,企业法人失踪,经营场所关闭。于是,银行的贷款资金便渐次形成不良。
确实,我们可以多种手段进行催收。譬如:上门催收,公告催收,法律清收。然而,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上门催收,借款单位与单位单位关停就不必说了,即便是正常经营的企业,往往没有任何人签收催款通知书,更别谈会承担贷款偿还的责任了。公告催收,人家没看见,你能怎么着?法律催收,在缴纳了高额的诉讼费之后,往往只是获得了一纸判决,银行无过错,企业应当还钱。但具体进行执行程序,更是遭遇到重重的困难。
在此情况下,金融业界只能通过各种事前防范的手段来控制风险的形成。于是,贷款调查与审核的程序严细了,贷后管理的力度与模式完善了。于是,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呼声更高了,贷款企业需要准备和提供的资料更难以落实了。
制度是无情的。在历经十多年的不良资料忍痛核销,剥离与上划之后,在金融业界面对尚不规范的市场与非诚信经营环境时,我们也只能够从制度上,从管理上,从审核上加强管理,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控制不良的手段。
在清收贷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企业的经营者说:“当年,我们的贷款也形成了不良,但为了信誉这两个字,我们多方筹资,完善抵押,还上了银行的债务。但和当时没有还你们银行贷款的企业相比,我们吃的亏可就大了。人家的贷款在政策范围内剥离了,核销了,即便是归还,也可以享受缩水清收的政策,而我们呢,让这永远也不会自动缩小的包袱弄得举步维艰……”
是的,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那些当年经营困难已不具备还贷能力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核呆与剥离,划转,在减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负担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政策优惠,在原有贷款按比例归还的情况下,有许多的企业都永久性地核销了应当归还的债务。
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在不良贷款管理市场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依然在持续性的增加,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前景仍然难以预测。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小心轻放男人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