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

房中弱水杂文2025-05-07 16:38:24
终于看完了《如焉》,很耐看的一部小说,也很受感动。小说中有一个叫卫立文的文人,更确切的应该称为学者——一个经历过中国现代史上两次巨变的老人。在那种年代,我很惊讶作者还能把他写活下来。我想即便不被残酷的
终于看完了《如焉》,很耐看的一部小说,也很受感动。
小说中有一个叫卫立文的文人,更确切的应该称为学者——一个经历过中国现代史上两次巨变的老人。在那种年代,我很惊讶作者还能把他写活下来。我想即便不被残酷的精神折磨所吞噬,重压之下的躯壳也绝承受不了,撒手而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他这种人就算活在现如今所谓的民主国家也未必好过得去。换句话说,这种人在现在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是出现了,那就象《金刚》一样,被飞机大炮打死。
可他毕竟活下来了,在作者的小说里。活得要比鲁迅好,长寿。可最终却闷死在医院的病床上,结局却比鲁迅悲惨多了。姓卫的大约死于2003年,在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鲁迅是在民国时期死的,要是比比各自的死法,绝对称得上历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所谓作家,境况可就好多了,一本书的稿费就好几十万,不愁吃不愁喝的,象鲁迅遇到病死那是不可能了。手头有点余钱还能搞搞投资,炒炒房,去躺按摩院,生活可真是丰富多采啊!
更有甚者去趟无人区,采采风,体验生活回来之后写点体会就成一部鸿篇巨著了!我说你要真想体验生活,去和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朋友呆俩仨月不更直接??
还有的作家好长时间出了本书,跟个什么似的,满大街的宣传。我觉得你书要真不错还怕没读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比这稍次一点的作家,守的住寂寞,深居简出的,写出来的东西到还真值得一读,嬉笑怒骂的,尖锐犀利。打个比方,底楼俩人正打的热闹,头破血流的,人家站在楼顶冷冷地看着,把打闹的场景细细的记录下来了,当然再掺杂些自己的精辟理论,小说也就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司马相如写的汉赋,劝百讽一的。所谓讽柬的那层意思却早已经淹没在华丽的文字里了。那些作家写的玩意儿,笑过之后,除了那些精辟搞笑的语言也就剩这些了,能真正引起反思的毕竟有限。
不过现在整个中国这类作家的水平算最高了,其实能做到的已经挺不错了。扯得远了。
早年读摩罗《不死的火焰》,里头讲中国作家最最缺少的就是悲剧精神了。能例外的也只有鲁迅了。
要是说古代那些诗人作家没自己的脾气,软骨头,写出真货来也非得等到举士不第或者被贬被罢的时候。那也没办法。人家托庇于大臣权贵,依附皇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毕竟少之又少。可现在是现代了,没皇帝了,照理说是该有好货出现的时候,可比较一下,比古人写的都不是。
人家不依附皇帝了,皇帝改头换面成钱了。作家写东西的目的不是站在社会的底层记录苦难拷问自己的灵魂引起读者的反思,唯一的目的却是赚钱,谁的书卖的好,谁的思想就精深。写作成了谋生的手段,赚钱的机器。
自然真话没人讲了,因为没人要看了啊。百姓看了受不了,当官的看了还不让你发表呢!人生的黑暗面没人敢写了,即使写了也就蜻蜓点水,还夹杂着戏谑的成分。
于是鲁迅死了,《如焉》里的卫老也死了,不识时务的确实该死!
大学时代一位大学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不管以后干什么,都要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啊!
我那时还不太理解,现在是彻悟了。现在真想跑他那儿问问:老师您做到了吗?
现在要是有人问我学生时代有什么遗憾,我就这样回答他:想和欺负我的同学狠很地干一架,在老师办公室抽根烟什么的。可那毕竟不太可能,结局只有一个,被开除或者吃处分。所以有些东西活动活动心眼,在心里宣泄一下也就罢了。千万别讲真话,要真讲也的找个僻静的地儿。
我想以后做人就得老老实实的,有点理想,平庸一点也没事儿,省的因为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憋的慌。
可我怎么觉得,这样很象朴树《活着》唱的:“活的象条狗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