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桶理论”说开去

从“木桶理论”说开去

外行杂文2025-04-10 21:47:00
到公司工作后,有意识地涉猎了管理学方面的一些书籍,对管理学上的一些观点理论也常做一番思索,就个别观点和理论来说,也难免有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人常说“疑义相与析”,在此不妨把自己学习中的一点心得与同仁
到公司工作后,有意识地涉猎了管理学方面的一些书籍,对管理学上的一些观点理论也常做一番思索,就个别观点和理论来说,也难免有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人常说“疑义相与析”,在此不妨把自己学习中的一点心得与同仁交流。
我们知道,在管理学中“木桶理论”可以说是是影响管理者比较深、比较广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根据该理论,许多管理者总是想方设法去补单位管理的短板,把规矩定的严了又严,似乎惟其如此,才能把自己管理中的那块短板给补起来,以便能装更多的水。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管理中的短板短在何处
作为一名管理者首要的是要真正弄清管理中的“短板”究竟是短在何处,这是决定制定管理策略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单位、个人都有自身的的短处和不足,而有些短处和不足(如仅仅是个人生活习惯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方法、角度不同等等)是无关大局的,是不会给单位的发展带来致命的硬伤的;而有的短处和不足(如个人的品行问题或者是管理中明显的失误、漏洞等)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否则便会影响到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那么管理中发现这样的短板当然是需要补的。但这种补,仅仅是限于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程度、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随意加码,一人生病,全都吃药。
许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会有那么少数三五个人不参加学习、开会等任何集体活动,软不吃、硬不怕,让管理者头疼而又无可奈何。而每次大会小会管理者往往是连批带训说到这个问题,但由于不来的永远不来,来的人却每每听管理者们没完没了的训斥。这是典型的“无赖者生病,自觉者吃药;个别人犯错,多数人受过”。这就是管理者没有找到“木桶”的短板短在何处,而一味盲目去补,其结果往往是犯错者得不到任何惩罚,遵规守纪者积极性又受到打击,心灰意冷。短板既补不上去,长板又不自觉地削掉一节,其管理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说,管理者在补短板之前一定要先看准短板存在的地方、存在的原因,再决定补还是不补,或者是怎样去补,补到什么程度,这才是作为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
二、要换个角度进行形象化类比
“木桶理论”的前提是把一个企业、单位比喻成一只盛水的木桶,从而衍生出这样一个是是而非的理论。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管理都是极其复杂的,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灵魂所在,它是涉及到哲学、心理、技术、统筹、法规、文化等多种学科综合运用下的系统工程,远非是“木桶装水”这么机械简单。而在这种简单的机械类比的假设条件下,要想让一个企业、单位的所有人都像箍木桶的木板一样整齐更是唯心的。再者说,管理学中最忌讳的是简单模仿和机械类比,提倡的是换位思考和发散思维。即便是把单位看做一只“木桶”,但这只“桶”为什么偏偏要用来装水呢?如果是用它装矿石、盛金砖,即便有那么一两块短板,只要箍桶时分散开来,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
如果进行类比,我倒觉得把管理比做成“十个手指弹钢琴”更形象、更贴切。“十个手指弹钢琴”指法上讲究的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式的协调配合;节奏上讲求的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轻重缓急;效果上追求的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抑扬顿挫式的和谐。这不正是管理学中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吗?想一想,如果我们用“木桶理论”思维把短手指都接成一样齐,那还弹得出美妙的音乐吗?管理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在动态中达到一个平衡,既不使企业、单位死水一潭,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又保持在一个团结、和谐以及效率、效果、效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才是一个管理者应追求的境界。
三、要树立轻补短重扬长的管理理念
理论是决策的先导,因为“木桶理论”,所以我们想到的是补短板。把规章制度定的严了又严,总想着所有的人都像训练场上的士兵每一动作都能整齐划一。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一个常识,能够最先够到天花板或远处物体的一定是最长的那根手指。在我们去补短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扬长呢?任何一个企业、单位、个人都有短处,你永远补不齐。而且每一个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只要他具备从事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我们也没有必要让他成为通才。什么都懂的人什么都知之不深,与其把人打造成一个这样的通才,倒不如让其在自身的岗位上出类拔萃成为一名专才。
让刘翔去举重,让郑海霞去唱歌,让那英王菲去打球长跑,让姚明、易建联去研究国学或者是唱京剧,这样去补他们的短板,恐怕最终都将是庸人一个。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注重扬长,才能成就非凡的业绩。想一想,如果一味去补刘阿斗的短板,而不发挥诸葛亮的特长,那蜀汉还能和孙吴、曹魏鼎立并存吗?如果刘邦同志下定决心想改掉自己的无赖习气,成天琢磨着怎样做一名谦谦君子,而不发挥知人善任的长处,估计那一班谋臣猛将也早就跳槽了撤股了,老刘家的公司也不会做大做强了。
任何逐步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是努力地去把自身的优势长处放大利用到极致,才会脱颖而出。优势长处是自己专有的,而许多短处不足有可能是大多数企业、单位共存的。因此说,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人只有真正看准自己的优势所在,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努力打造自己的长手指,才会给自身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空间。由此来看,“木桶理论”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作为企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批判地继承借鉴,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这才是可取之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