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化的白园
白园不是游乐的公园,是白乐天的陵寝处,是“诗王”的纪念堂。白园在洛阳城南龙门附近。伊河由南向北从龙门山、香山之间穿过,形似天然的门阙,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被称为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
白园不是游乐的公园,是白乐天的陵寝处,是“诗王”的纪念堂。白园在洛阳城南龙门附近。伊河由南向北从龙门山、香山之间穿过,形似天然的门阙,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被称为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遂得名“龙门”,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上。龙门是诗的国度,这里的山光水色曾让无数诗人留下浩如烟海的名篇,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王风》、《周南》等不少篇章最先从这里吟唱,武则天命群臣“香山赋诗夺锦袍”更是千古佳话。在龙门诗坛的天空中,最亮的星座无疑就是白居易了。恰好白园就在傍依龙门的香山琵琶峰上。我和叶先生从龙门西山上的石窟走下来,便跨过伊河来到东岸,径直走向白园。
走进白园的大门,但见数杆修竹,几块顽石,围绕着两处小小的水池,名为“白池”。池边有太湖石摆就的玲珑假山,水中有花一样的金鱼回游嬉戏。过白池缘石阶而上,但见路转峰回,夹道两旁是青色的竹子,悬瀑溅出悦耳的水声,荷花池飘送着秋日的清凉,林木森森,峰翠水碧,幽雅至极。山腰有亭,名曰“听伊亭”,又叫草亭。据说这里是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因那首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听伊”即倾听伊河水之意,“亭”通“停”,莫非是在提醒我等来客停下脚步感受这山情水韵?我俩真的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此环顾艳阳流光在芊芊青草上闪跳,倾听十里长风在苍苍树林中伴着伊河的流水轻声鸣唱,心说,那可是白乐天在醉吟歌行?是诗人的逸韵响彻了长天?想象里是少年白居易昂昂然浪迹长安,他挟一卷诗歌走进大诗人顾况的朱门,听得晚辈报上名字,顾大人拂拂长袖像冷嘲更是叹息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也。”少年诗人顿时冷了热肠红了颜面……但很快,顾大人的眼睛便被后生的妙句拉直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大人喜极惊叹:“有句如此,居天下也不难矣!”
由听伊亭而上,在山间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的阁庐,题额“乐天堂”。这一建筑苍然浑厚,清泉流于舍下,翠柏掩映屋上。堂门有两副楹联,外联为:“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内联为:“为生民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酒赋诗。”感觉这两副楹联几乎概括了白公一生的思想和事业。山岩引入室内,诗人半坐半卧于山石之上,悠然自适,清瘦坚毅的脸颊,微微上翘的双唇,还有那蹙在一起的双眉和额上清晰可见的皱纹,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目光深邃悠远而又充满忧虑,使人感到诗人在与天地对话,是远眺还是在遐想?是思索还是在悲愤?凝视白公的雕像,仿佛时空穿越、白公犹在。想白公有幸,生于有佳句“居天下也不难”的时代,正如顾况所料,诗人长风破浪诗名大振。他用鲜活的语言、意象、感情把凝固的格律激活,用生命的热度去熨贴嶙峋的社会,用超拔的风致去感召愚木的灵魂,那厚厚75卷《白氏长庆集》,那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最的3000多首诗歌,复活了中唐的社会百态,感动着历代的文人学子,该是诗人用文字铸成的不朽丰碑。
白公的诗不能不叫人喜欢:文字浅显、明白晓畅却不乏绝美佳句,字字含情写尽世间真性情,声声带泪诉遍人生不快事。他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其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的创造,意到笔随,墨随情迁,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在诗坛上闪耀着特异的光辉。传说白居易每写出一首诗,总要深入农家田间地头,读给老妪老夫听,凡有听不明白处,便要删改或重来,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公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读他的诗宛如走在一条平坦径直的大道上,顺适惬当,心目豁朗;亦如进入一座不设防的宫殿,谁都可以触摸、流连。唐宣宗这样赞扬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出乐天堂,沿右侧一条曲曲折折的石径拾级而上,经过一座石亭,亭柱上刻着的楹联“树集莺朋友,云行雁弟兄”,活现出墓主人热情好客、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再向上行数十台阶置身峰顶,眼前豁然开朗,峰顶形似琵琶,如果把刚才走过的小径比做琵琶的曲颈的话,那么与小径相连的由窄渐宽的椭圆形峰顶便是琵琶的琴箱了。在“琴箱”下端,有砖砌矮墙围成的圆形的硕大墓冢,墓顶灌木丛生,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墓前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唐少傅白公墓”6个大字刚劲深沉,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河南学政汤古曾重建白公墓时所立。少傅是太子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墓主官衔不写刑部尚书、河南尹而取少傅,岂不正好凸显出白居易的文化人身份?精通韵律、曾经创作过千古之颂《琵琶行》的大诗人,竟然安葬于一个天然大琵琶形状的地方,不知是造墓者的匠心还是天意使然?这张翠绿欲滴的琵琶,整日弹奏着绵长哀婉的中唐遗韵,令无数拜谒者在此和着曲子共鸣。据说天上琵琶女看上了一位年轻的雕像艺人,下凡来与其成婚,玉帝不满令其上天,琵琶女愤而摔掉琵琶,从此琵琶化成了一座山峰。其实,琵琶峰是因为香山上有一沟,逢大雨沟水冲刷而下形成的。
站立诗人墓前,任琵琶峰拨动我的心弦,我想到白公之所以受到世人的爱戴,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艺术,而是他的诗所富有的人民性,是他化民间疾苦为笔底波澜的百姓情。诗歌,成就了他一世英名;为民,彰显了他一生伟岸。白公一定是与卖炭的老汉有过交流,所以在《卖炭翁》中看到的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是寒冬腊月单衣单衫的老者,将心比心地想到他“心忧炭贱愿天寒”,怜悯同情之心跃然纸上。《观刈麦》写一个贫妇被盘剥得靠拾田里的遗穗活着:“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由此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