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观影杂碎
2009开年,因为陈凯歌的《梅兰芳》而变得有意义。《梅兰芳》令我眼前一亮。这一道耀眼的亮光,带给我的不仅是艺术的内涵,而且是整个中国电影的荣光与尊严。我必须为之鼓掌。在中国的当代导演中,我喜欢《三峡好
2009开年,因为陈凯歌的《梅兰芳》而变得有意义。《梅兰芳》令我眼前一亮。这一道耀眼的亮光,带给我的不仅是艺术的内涵,而且是整个中国电影的荣光与尊严。我必须为之鼓掌。
在中国的当代导演中,我喜欢《三峡好人》的贾樟柯,我喜欢《红高粱》的张艺谋,我也喜欢《我们俩》的马俪文和《李米的猜想》的曹保平,当然,我更喜欢大气而艺术的陈凯歌。
我可以不眨一下眼睛一口气就能细数出陈凯歌奉献给中国电影的那些辉煌的经典——《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以及《和你在一起》等等。这些闪光的经典,是那么打动人心,以致于在今天仍然让我们念念不忘,每每想起,意味深长。然而,一部《无极》,却似乎成了他的“滑铁卢”,张艺谋武侠片一样的俗不可耐,甚至让无数的人都感到了如今的陈凯歌今非昔比,早已是穷途末路。
还好,《梅兰芳》挽救了他。
可以说,《梅兰芳》与老陈的代表作《霸王别姬》一脉相承,不同凡响的优良品质,最终会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阶段的标志性文本。对于这一点,我有足够的信心。它拷问社会,拷问人生,直抵人心,它的震撼力量更多的源自于它所呈现的艺术和文化。
“国宝”梅兰芳,被誉为“京剧艺术”的代名词。虽然是“国粹”,但我不懂“京戏”,因而,我也就无法更深入更全面地去了解一代大师的生平和史略。且不说《梅兰芳》的故事是否“生活的真相”,仅就其“艺术的真实”表现,我便认为它是可信的。如是说,定然很弱智。我知道,作为艺术的电影,它与其它众多的艺术门类一样,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我们硬要从完全的生活原态去理解一部电影或者电影中的一个人物,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此浅薄。重要的是,观影过程中,影片赋予人们的情感,是不是真实的。
很显然,从艺术角度看,《梅兰芳》是真实的。
在讲述上,它有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框架。这个故事框架就是梅兰芳的伯父给他留下的那封遗书的间断叙述和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叙述。遗书的话外音始终伴随着梅兰芳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艺术与人生的紧要关节。一切的一切由此而展开。那种“梨园”的辉煌、悲怆和无奈。那种蓄须明志、宁死不屈也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民族气节与人格魅力。那种心灵的苦难与爱的离别。它们可感可触,积淀出无尽的感喟和咏叹。梅兰芳艺术形象的塑造,寄托着陈凯歌本人那么强烈的文化情怀和文化理想,他贡献了一个活生生几近完美的传奇性人物。你瞧,在这里我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动用了“完美”这样的词汇,我无非是想表明《梅兰芳》以及它的故事,此刻在我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感性的,是性格鲜明的。梅兰芳的人生磨难与情感抉择,邱如白的京剧变革与对梅兰芳的提携和控制,十三燕的悲情落幕与人物命运,凡此种种概念化的理念均在很好的细节描画中得以彰显,那么淋漓尽致。凭细节说话,是《梅兰芳》最大的成功。凭心而论,“梅兰芳”不如“邱如白”丰满,那是因为“邱如白”太出色了,太饱满了,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
说到人物,毫无疑问,我们总是绕不开本片的三位主演:黎明、孙红雷和章子怡。是他们,丰富了《梅兰芳》,也是他们成就了“重新回归”的陈凯歌。当然,我指的是艺术的回归。
“邱如白”的光芒盖过了“梅兰芳”,有一些喧宾夺主的味道。仔细一分析,却又合情合理,一是没有邱如白就没有后来的梅兰芳,二是孙红雷是“戏骨”,其演技是黎明自叹弗如的。黎明饰演梅兰芳是一个突破,如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由黎明“炼”成,不可想象,同时,它也彻底打消了我本人之于他“能否胜任角色”的怀疑。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黎明,不认可他的表演才能,也许,“梅兰芳”将从此改变我对黎明“演不了大戏”的看法。他的“梅兰芳”应该是到位的,那种内心挖掘及神态演绎,不说入木三分,也是不可多得。相比之下,章子怡的“孟小冬”却差强人意,显得过于的单薄和呆板。或许不能全怪章子怡,“孟小冬”的戏份安排本身是一个缺陷。如果要说缺憾,“孟小冬”的形象塑造就是《梅兰芳》最大的缺憾。
最后,我要说的是,《梅兰芳》的旁白与人物对白颇具特色,思味浓郁,有力度。它虽然不像大量的贺岁电影,完全依靠明星和台词取胜,但穿插其间的精彩台词同样为影片增色添彩,比如梅兰芳的“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真正的好戏是人打破规矩”,比如邱如白的“谁要是毁了他的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得如此完美”,比如十三燕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又比如福芝芳的“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我相信,这样的一些台词同样会像《梅兰芳》一样,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