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大地震》随感
看了《唐山大地震》,我感动了,还差一点掉下泪来。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孩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母亲救儿子就意味着死女儿,救女儿就意味着死儿子,这样,“救”就是“杀”,无论是救谁,对于母亲来讲,那都是
看了《唐山大地震》,我感动了,还差一点掉下泪来。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孩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母亲救儿子就意味着死女儿,救女儿就意味着死儿子,这样,“救”就是“杀”,无论是救谁,对于母亲来讲,那都是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母亲作出了艰难的抉择,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可以说,电影提出的问题拷打着每一位母亲的灵魂,感动和感慨之余,我也为能看到这样的电影感到欣喜。不难想象,若是放在以前,此类题材的作品大都会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问题上大作文章,故事里的主人公也一定是面临着抉择,可那答案是可以想到的,也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说冯导的提问将人们的灵魂引向一块圣地的话,那以往的一些影视作品基本上属于自问自答、自话自说甚至是自言自语,这样看来就跟精神病有几分相似之处。我也不反对舍小家而顾大家这样的主题,但我讨厌一些低级的作品扣着主旋律的帽子不厌其烦的跟我讲着同一个道理,这实在是贬低了我的智商,那感觉就像遇到站街的小姐跟我搭话一样,那隐藏在美丽外衣下的目的性让我对美丽的向往在瞬间化为乌有。说到这,我还真觉得一些艺术作品的作者跟站街女没啥两样,为了迎合客人的各种需要而变换花样的忙碌着。
从这一点上看,我感激冯导,他的提问沉甸甸的,发人深思,我也喜欢他这样的提问方式,与其说那是一种提问,倒不如说那是引导你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喜欢思考,平时我写点东西、编些故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冯导的提问给了我巨大的启示。如果要是我来编一个故事的话,我就会让两个经常作威作福的城管同时压在一块水泥板底下,这个小贩救这个就死那个,救那个就死这个,不舍得救的话那两个人都可能死,当然,也有可能都活,这个时候看他如何抉择;或者两个先后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同时压在了一块水泥板下面,问这个民工救哪个,当然为了故事的精彩程度,再加上一个条件,都拖欠了半年的工资,一万块钱;或者俩贪官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里面,一下岗工人如何选择,俩贪官均贪污一千万;或者是“富士康”俩老板同时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面,让将要自杀的工人如何抉择……
抛开唐山大地震的背景而言,单纯从故事构思来讲我放句狂话,我倒是觉得我的这个思路比冯导更具有开放性,不过显得无厘头了。比如说,我会让那两个贪官深挖思想原因,让那富士康的老板通读一遍《共产党宣言》,让那城管认真学习我们的行政法规,说到这,不知道让那俩拖欠工资的老板干点什么,就找一些关于农民工的小说给他们念吧。估计这些事还没做完,他们就死了,也许临死前他们会知道悔过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当然,咱没法跟大导演相提并论,我只是借题发挥,痛快痛快嘴,发两句牢骚。我想说的是,自然界的大地震尽管残酷,但并不可怕,我们有党,有整个民族的灵魂在,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建设家园,该回来的总会回来的,当然,我们的地震局也要再接再厉。相比自然界,人们心灵的震动则更加厉害,若是真到了7.8级,那就真的啥也不剩了。所以艺术作品的作用应该是带给人们思考和意义,让灵魂获得启迪和净化,给这个有些躁动的世界带来丝丝的清风,当然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不能脱离生活,否则的话那叫自言自语,或者让人当成精神病,或者让人笑掉大牙,所以你在描写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他一手抱着个大冰箱,一手搂着个大彩电,一溜小跑的回家了。”这是个笑话,引以为戒吧。
身为艺术家,总该有点担当。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喜欢冯小刚,他率性而为,对生活总是饱有热情,作品中透露着沉甸甸的思考,对生活的憧憬便在这沉甸甸的思考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