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田产盐业考古
古代的深圳以产盐、采珠、养蚝和植香著称。深圳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8年,在大鹏半岛的咸头岭沙丘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古人留下的制盐遗址。在汉代,由于国家国力强盛,盐田地区
古代的深圳以产盐、采珠、养蚝和植香著称。深圳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8年,在大鹏半岛的咸头岭沙丘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古人留下的制盐遗址。在汉代,由于国家国力强盛,盐田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产盐业已十分发达。到宋、元、明、清时期,沿海一带的产盐业有了新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以盐字起首的地名,如盐田、盐田墟、盐田湾、盐田坳、盐田径、盐村、盐灶等,从而印证了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制盐业盛极一时(盐田,就是产盐的地方)。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官富盐场(在今香港九龙,包括盐田、叠福等分场),为广东十大盐场之一。北宋时东莞县(含今宝安县)境内设有四个盐场:东莞场、归德场、黄田场、官富场。据考证:香港新界西自新田到屯门等地,东自沙头角以至九龙湾沿岸各地,皆为产盐区。据香港学者萧国健教授考证,九龙、新界这一带地区产的海盐都由大鹏湾经梧桐山而运止广州。
由于盐业在深圳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场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宋元时期,盐业生产达到了高峰。北宋王朝在初期采取了一些照顾盐民的政策,收购海盐每石55公斤,给钱二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盐业生产。此后宋代盐价不断攀升。神宗时,官府从盐民手中收购盐价为每斤5钱,而销售价是47钱;后来盐价上涨,到了南宋孝宗时,收购价为47钱,销售价为160钱,官收盐利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以至当时有人戏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利收入不但直接支持了宋朝政府的货币发行与流通(包括纸币发行),对中央财政和国防开支也都有巨大影响。盐民的辛勤劳动为官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盐民的生活却异常痛苦。北宋词人柳耆卿,曾于景佑、宝元年间在明洲(今舟山)出任晓峰盐场大使,写下了反映海边盐民生活的《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官府的暴利盘剥和压榨经常激起了盐民的反抗,有的不堪其苦,远走他乡,而更多的是肩负生活的沉重,艰难地生存。
明朝新安盐民的《盐丁叹》,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盐田片区盐民的艰苦生活,打开一扇窗子:
盐丁叹
煎盐苦,煎盐苦,
煎盐日日遇阴雨,
爬碱打草向锅烧,
点散无成孤积咸。
旧时叔伯十余家,
今日逃亡三四五,
晒盐苦,晒盐苦,
皮毛落尽空遗股。
晒盐只望济吾贫,
谁知抽美无虚土,
年年医得他人疮,
心头肉尽应无补。
公婆枵腹缺常餐,
儿女遍身无合缕,
场役沿例不复怜,
世间谁念盐丁苦。
盐丁苦,盐丁苦,
盐丁苦事应难数,
豪商得课醉且歌,
总催得钱歌且舞。
盐丁苦状类圈羊,
群恶宣骄猛如虎,
何时天悯涸辙鱼,
清波一挽沧溟溥。
盐民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深圳、盐田地区的人民靠海为生,因此,盐业也成为他们赖以为生的主业。
清初,朝廷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致使被迁地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当地的盐场也被完全废弃。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朝廷下令复界。复界后相当长时间,当地演唱的生产与销售仍未走上正轨。而江西、南赣两府转食淮盐,使深圳地区的盐业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清乾隆五十四年,随着盐场被裁撤,深圳、盐田地区的盐业生产走向了衰落。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尚书的好看与好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