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的奥妙
近来看到卞毓方的《散记季羡林》,颇有感慨。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季老因病住301医院。在这之前,他曾答应为别人的文集写一篇序,一直未能完成。有人给季老出主意:‘让毓方帮助写篇初稿,您只要改上几句,署
近来看到卞毓方的《散记季羡林》,颇有感慨。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季老因病住301医院。在这之前,他曾答应为别人的文集写一篇序,一直未能完成。有人给季老出主意:‘让毓方帮助写篇初稿,您只要改上几句,署个名就行。’季老说:‘那怎么行呢?这样骗人的事,打死我也不干!’”。季老是当今学届的泰斗,他的人格令人高山仰止,自是我们这些凡人学不来的。但季老的这一件“小事”,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件往事。大学时代,我是个颇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学爱好者,常写些东西自娱自乐。由于我们的学校比较小,条件简陋,故男女生宿舍混杂在一起。我们宿舍的隔壁就是高我们一级的成年班的师兄们。这些师兄们常有事无事爱往我们宿舍跑,其中来得最勤快的一位师兄,是本地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还出过诗集。有一天,这位师兄在我的书桌上翻到了我练笔的笔记本,翻看了一下,他惊讶地说,这里面有这么多好文章,发表过吗?我说,写来玩的,哪敢拿去发表,师兄要觉得可以,就推荐推荐。他果然挑了两篇帮忙发表了。可以说,这位师兄是我的伯乐。我挺感激他。
不久,师兄拿了一份资料来找我,叫我帮他写一篇关于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报告文学,而且说,这是跟我合作呢。一个无名小辈能如此受到青睐,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哪敢拒绝。再说,报告文学刚在写作课中学过,可趁此机会练练笔呢。于是一口应允了。接下来,潜心揣摩资料,精心构思,熬了几个昼夜,还去工厂采访了一次,终于完成任务。
当我把文章交到师兄手里时,只见他嘴角含笑,眼眉露喜,不住地说:“妙哉!”这“妙哉”二字听起来感觉有点飘忽,不知是指他妙,我妙,还的文章妙。似乎感觉到我们的所谓“合作”还另有端倪,我不禁好奇地问,是否我们的合作还另有其人?果然不出所料,师兄说,还有一位,是《××日报》的名编辑。原来是某编辑接手的生意,但编辑因工作忙而无暇执笔找到师兄,而师兄也因学业重,继而找到了我这个小学妹代笔。我不禁为这条“链条”而惊叹,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这该是某种潜规则吧,多妙啊!怪不得师兄直喊“妙哉!”。但转而一想,能与两位名人合作,也算是抬举你这个小字辈,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后来,师兄又找我,说文章很快就可发表,是刊登在那个编辑负责的版面。师兄还和我“商量”作者的名字排次:编辑是前辈当然排在先,而我是小字辈理应排在最后。我洒脱地笑笑,说,周某的名字本就无缘见报,承蒙抬举,已是无限荣幸,何在乎名字的先后!
不久,这篇文章果然在《××日报》上发表了,好几千字,差不多占了一整个版面,里面的内容基本没改动,都是我写的。作者的署名当然如师兄安排的。后来师兄给我送来了大概二三十块钱的稿费,刚好可以用来请宿舍的同学一人一支冰淇淋。当时因还是学生,还不太明白这社会的状况,对这笔微薄的稿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现在想想,却有点哭笑不得。在党报上为一名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做宣传立碑,我不太清楚可以拿到多少报酬,但真正的作者却只得了几十块钱的稿费,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后来这篇文章还获了奖,当然我没有拿到奖金只拿到证书。
这件事使我对一直视为圣洁的文坛有了略微清醒的看法。多少无名小卒,纵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无名人撑腰,也难以跻身那块风水宝地;而一些稍有名气的作家之流,就算所写的文章平淡无味,也如香饽饽般成为抢手货。更有一些所谓“合作”之举,埋头苦干是自下而上,而得名得利却是自上而下;“合作”实则也有微妙的分工,无名的或名气小的只能“作”,而有名有势的只需“合”,最后无名小辈“作”出来后,拿给“合”的,润色一下,改动几个字眼,这就是“合作”了。而发表时,因“合”者是长辈,理所当然排名在先,“作”者是晚辈,乖乖退后,稿费给你一二,就算是抬举你了。所以现在看到那些合作的文章,我往往会猜测,是不是排名最后的那位才是真正的作者。
当然,其实师兄也并没有很亏待我,他在他的一篇游记散文上也署上了我的名字来发表。也许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我。但我看那篇东西怎么看怎么别扭,就像我穿错了衣服站在别人面前接受各种异样的眼光。再加上那篇文章确实不怎么样,我也就把它藏起来,从不敢拿来示人。
最气人的是那位编辑,我临近毕业时,她撇开师兄又找我“合作”,这次要写的对象更大,是一家市级的国营糖厂。她给了我一些材料,并要带我去糖厂采访。但由于刚好市里来了一位大明星,她临时改变计划,不去糖厂了,她把我带去采访了那位大明星了。最后,她让我回去根据材料先把初稿写出来。我听了她的,回去又熬了几天,写好初稿寄给她。但后来就一直没有下文了,我这人又比较自卑怕事,也就一直没有去找她。不久听说她到澳大利亚去了。两年后,我无意中在学生手中看到了一本关于全市的糖厂的书,而那家市级国营糖厂的文章我越看越眼熟,我忽然忆起两年前写的那篇文章,翻出来一对照,好家伙,竟然好多文字都是我的,而文章的署名却是那位编辑!我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过分了!还是知识分子呢,竟然使用这种卑下的手段来盗取一个晚辈的劳动成果!郁闷啊,那次“合作”我唯一的收获就是近距离的看了一回明星。够惨淡的了。
这些关于“合作”的往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们在我心里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使我对社会对文学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像季老一样的品格,可谓大音稀声,也就只能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象拉尔森一样离去
下一篇:让诗长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