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发生的悲剧对生者的拷问

不该发生的悲剧对生者的拷问

讹体杂文2025-07-08 03:51:42
初春时节,寒意微微。又一朵如花的生命对尘世毫不留恋地凋零在那所曾经辉煌过的省级重点高中。曾经被地方报纸报道为“神童”连跳几级的一个十三岁的高一小女孩穿着白毛衣静静俯卧在刚刚露出池塘的冰冷的淤泥里。群情
初春时节,寒意微微。又一朵如花的生命对尘世毫不留恋地凋零在那所曾经辉煌过的省级重点高中。
曾经被地方报纸报道为“神童”连跳几级的一个十三岁的高一小女孩穿着白毛衣静静俯卧在刚刚露出池塘的冰冷的淤泥里。群情沸腾。死者家属及其打手揪着,扯着,踢着,拖着,拽着,骂着,把正副校长整下淤泥齐腰深的池塘,逼着他们把尸体抬上岸。警察也是围观者,不敢轻举妄动,局长呆若木鸡,老师和门卫保安劝架必遭打骂。学校玻璃、门被捶破若干。女孩的尸体摆放在教学大厅前。校长被拖拽着,被逼迫着在尸体前跪下,被按下头在地面重重磕了三下,深受皮肉和骨头之苦以及人生的奇耻大辱。
第二天,校长递交辞呈,教师在政府前请愿,打人者被拘,学校给死者家属赔偿十万,家属情绪稍微好转,女孩尸体得以安葬,教学秩序基本恢复。
如此令人心寒、令所有人不痛快的悲剧为何发生?
直接原因很简单。女孩的倒霉的班主任检查自习时发现女孩在看与自习无关的书,警告那女孩,再看见她乱看课外书就告诉她妈妈,女孩哭了半天,留下遗书跳进了校园池塘。如果说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听见警告就想轻生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说她脆弱。可对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能忍心用“脆弱”来评价吗?她本来就处于极度脆弱的年龄段啊!她那稚嫩的肩膀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说老师是凶手,那是天大的冤枉。老师除了说那几句话之外再没说什么了,班上其他学生集体作证。
究竟是谁的罪过造成了如此悲剧?

父母之过。
这个女孩因为启蒙早,接受能力强。而父母又是老师,对她管理很严格规范,给她开小灶也是常有的,因此成绩在同龄人中很好,于是多次跳级。当然父母也常带她玩乐,也让她上兴趣班,培养各种兴趣和良好习惯。殊不知孩子的自由玩乐时间以及和同龄伙伴交流与分享快乐的时间必然被压缩,孩子的天性也被扼制着。当一个孩子的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情感的发展不能同步协调时,健康问题必然出现。再者,父母的望女成凤的心理或者说一种善意的虚荣心理支配着他们,有意无意地教导孩子与众不同,要超过同龄人,只能前进,不能倒退。据说孩子的妈妈每次看见女儿的成绩后总不是很满意,因为年龄比同班小一截的她始终不能位居前列。而母亲的同事曾有意无意提醒不能拔苗助长,可得到的回应是反感。作为教师的父母也应该明白,培养“神童”是违背教育规律,同时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神童”即使成熟了,主干也不够致密强劲;稍有大点的风霜雨雪,就可能被摧折。一些不同一般的要求超过了一个孩子的正常承受能力,时间长了,必然导致问题集中爆发。

中国基础教育自身之过。
中国的基础教育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智力为上,学习成绩为上,实际行动上忽视品德培养心理教育和体育美育,而所谓的各种培训班的举办也带有强烈的应试味道。这在老百姓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他们常认为孩子只要某方面的成绩能高人一等,就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因而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当口,没能扮演好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的角色,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孩子在家里是孤独的;而“神童”在学校里由于和同班同学不同龄,必然与他们产生心理距离而显得孤独,有快乐了无法与他们分享,有痛苦了没有倾诉对象,时间长了就很孤僻,偏激,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另外,中国的教育内容缺少“生命教育”,或者课堂上的生命教育和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应当是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有生命的生命。

社会之过。
在中国,社会上的人热衷看热闹,热衷猎奇,很少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人的优劣荣辱都可成为谈资笑料。而好事者常对好人好事大加吹捧,对恶人恶事恶意践踏。这个不幸的女孩其实多方面很普通,只不过在学习方面比她的同龄人智力强一些,提前多接受一些书本知识罢了;可是她被周围人视为冰雪聪明,被视为“神童”。关于她作为“神童”的报道,地方报纸上有两次专版,不排除带有一点广告性质——捞取新闻材料,赚点知名度和稿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既然难副,就得想办法让当事人“实”与“名”相副,于是社会的眼光推促着父母和孩子,父母所受的压力又转嫁给女儿,女孩尚不刚硬的躯体能承受来自社会的难以承受之重吗?一个眼神,足以掀起一阵飓风;社会的眼神聚焦,足以毁灭许多的本来快乐的生灵。

学校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毫不犹豫地将跳过级而尚不够上高中年龄的学生招进学校,并安排在所谓“火箭班”,十三四岁的女孩在十六七岁的同学中间生存、生活、学习,客观存在的心理差距必然导致人际差距,导致弱者孤僻寂寞,这一点,学校知晓、父母和社会知晓吗?

决策者之过。
一把手的一言一语一神一举手一投足是能够制造蝴蝶效应的,不管是天马行空的瞎指挥,还是是为了牟取私利有意为之,所以决策者决策时不可不慎。女孩所在的重点中学的命运似乎不由教育专家教育权威决定,而全攥在当地对教育有点外行的所谓“一把手”手里。“省级重点中学”的名号刚刚获得,领导就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意而动,决定将资产近亿的学校搬迁到离城镇中心近五里的荒芜之地,撂下花费几百万元建成的天桥,撂下花费千万元建成的操场,撂下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校园,撂下忿忿的民意,撂下民众的“着急强硬搬迁,其中必有猫腻;大兴土木,其中必有猫腻”的猜想。
新学校比大学还大,学生近5000人,教师队伍不整齐,且教师宿舍都在城区各处;学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教师上班下班、学生上学放学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百姓乐意不惜血本将孩子送进重点中学,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水平悬殊,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育难度,影响了重点中学的声誉,导致了优质生源外流;而非重点普高却生源极差,教学教育成果奇缺,简直是在浪费资源。普高教育的恶性循环局面已在当地产生。当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完全是决策者一手造成的。
决策者的眼光没放在如何振兴当地教育上,而放在如何牟取私利上;他的眼光也是短浅的。
重点中学门前一条光明大道,据说是晚上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