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的意义

论人生的意义

无端端杂文2025-10-05 12:49:33
人赤裸裸地来到世上,最后又赤裸裸地离去,来的时候双手是紧握着的,用一生的时间尽力去攫取,然而走的时候双手是张开的,所有攫取来的东西一样也抓不住。既然人最终的宿命都是一无所有,包括生命的本身,也会消亡,
人赤裸裸地来到世上,最后又赤裸裸地离去,来的时候双手是紧握着的,用一生的时间尽力去攫取,然而走的时候双手是张开的,所有攫取来的东西一样也抓不住。既然人最终的宿命都是一无所有,包括生命的本身,也会消亡,那么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追问。尤其是哲学家们。什么是哲学?周国平说,哲学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问,所探究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而这两类追问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更根本的。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并非出于纯粹求知的兴趣,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生的底蕴。所以人生的意义的问题就是一个哲学的问题,而哲学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不过哲学的价值不在提供确定的答案,而在于使我们始终保持对世界和人生的惊疑和追问。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未进行过哲学思考的话,那么他一生也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的一生有长有短,有苦有甜,不同的人便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哲人智者的眼里,人生是一道鲜美有趣的菜,越嚼越嚼出本质的味道,越品越品出深层的意味。他们的日子过得简单平静而又其乐无穷。但在很多人眼里,人生却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这碟菜,少不了种种作料,种种刺激。于是他们的日子过得热闹却空虚。人生有许多内容,当内容被这些作料占据时,真正原滋原味的东西就退居一旁了,人自然便体会不到那本真的味道即生命本质的味道了。当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烦恼纷扰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思考与享用,就无法达到“大自在、大安宁、大逍遥”的境界了。
人生的意义其实就在于不断品尝人生本身的味道,不断追问思考觉悟从而达到幸福快乐的彼岸,即我在自序中所说的人生的终极目标。
然而这个目标肉眼凡胎无法看到,而且也没有确定统一的答案,因为哲学的问题永远没有确定统一的答案。但它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种“觉悟”。在觉悟之前,人虽然一直在寻找却一直找不到,因而人生是一场悲剧。就像很多教徒,就是靠完全对他所在的宗教的信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它们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答案然后又不容别人置疑。但哲学却不,哲学也是一种信仰,但有别于宗教的信仰(在《论信仰》一文中我有详细阐述),哲学的信仰,是在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理进行探索时形成的精神信仰,是对人类的终级关怀的强烈的信念。所以有信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教徒,一个什么教都不信的人,只要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理存在永恒信念,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但现在社会有这种真正信仰的人越来越少了,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其实也可以泛指人们的信仰消亡了。人们不再对世界的真理人生的意义进行探索思考,而陷入了一片混乱骚动的欲望激流和精神沙漠之中。
苏格拉底说过:“一个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里的思考就是指哲学的思考。他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人的人生是没有价值意义的,只是在这个世上出现过而已。很多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过一生的人,很多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都属于这一类人。周国平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而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这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庸人,而只有极少数人成为伟人的道理之所在了。
庸人与伟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能够看到肉眼凡胎看不到的终极意义。庸人的眼光只局限在肉身上,认为一旦肉体消亡,就什么都没有了。于是要尽一切力量地攫取、享受。
有人给人生做了如下的公式运算:
人生的内容:a+b+c+d+……
人生的结局:0
人生的意义:(a+b+c+d+……)×0=0
很多人认为,不管人如何地增加人生的内容,其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虚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人生的意义那个“0”,可以理解为无穷无尽,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原始的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得“道”,“道”即人生的终级意义,那时人已不再是一个肉身,而是与道融为一体了。肉体终会消亡,但道永存,是以灵魂不朽。
佛教中的大乘佛学思想则把此称作“人性”的自觉,破除由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而返还到先天无余大我的自性清静。他们认为,原始的人性本来是光明清静的,包容万象,极其圆满。而人一切的烦恼痛苦都是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即各种欲念造成的,欲念愈动愈乱,因而迷失了它本来的清净圆明,努力修正由“我执”“欲念”所引起的种种错误心理和行为,涤除由惑乱心理所构成人世间的烦恼苦果,人方能超越形质,返还形而上的光明清净,圆满自性之境界,也就是“涅槃”。
是“道”是“涅槃”还是我所说的哲学上的“终极意义”,道理都一样,只是方式不同。宗教往往以出世的方式消极地逃避现实,而哲学却是叫人从入世积极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
我觉得与其入宗教以出世的方式或某一种固定的教义形式与精神解脱自我,莫如学一点哲学,在对世界和人生有了彻底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信仰在人世间锤炼自我,从而爬上真理的最高峰。
罗素说,哲学面向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渴望对宇宙与人生有一种普遍理解,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寻求确切的知识,正是这一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
冯友兰说,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是宗教里排除上层建筑如迷信、教义、礼仪、体制之外的那部分思想精神),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会不断弱化,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但人们在抛弃宗教之后必然要有另一个更高的价值来替代,这个更高价值内容更纯,不掺杂想象和迷信,也就是哲学。所以在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份。
因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探求人生的真理,以这种信仰来提高自己的心灵,从而超越肉身存在的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最终得着“最高的福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