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黔城赤宝山

洪江市黔城赤宝山

缝缀杂文2025-04-03 17:45:00
黔城赤宝山十二峰:白云峰、香藤峰、萝月峰、岚峰、迴峰、观澜峰、芙蓉峰、待月峰、先月峰、乳峰、翠云峰、第一峰;而黔城赤宝山十二峰之胜,白云峰领其要焉,势为之也。黔城赤宝山二山:螺山、斗山;黔城赤宝山一径
黔城赤宝山十二峰:白云峰、香藤峰、萝月峰、岚峰、迴峰、观澜峰、芙蓉峰、待月峰、先月峰、乳峰、翠云峰、第一峰;而黔城赤宝山十二峰之胜,白云峰领其要焉,势为之也。
黔城赤宝山二山:螺山、斗山;
黔城赤宝山一径:梅花径;
黔城赤宝山一坞:梅花坞;
黔城赤宝山废址:帝宫废址;
黔城赤宝山一台:斗山平台;
黔城赤宝山一坪:翠云坪;
黔城赤宝山一涧:琴涧;
黔城赤宝山一岭:枫香岭;
黔城赤宝山一亭:翠微亭;
黔城赤宝山一谷:盘谷;
黔城赤宝山大壑:白云壑。

赤宝山,黔城对河高桥村。山势插空,古代常有居民结砦其上。沅水、潕水合流于此。
赤宝山群峰罗列,最著名的有二十四峰,为游人必探者。
最高峰为白云峰,云海委属。其下为香藤峰,其西为萝月峰,则稍低也。又西折,为岚峰。岚峰再西,则为尽境,则又坂折而东下焉,为迴峰,盖状若翻身仰射者。
自白云峰东下者,为观澜峰、芙蓉峰。峰稍前为待月峰、先月峰,中低者为乳峰。其自南而东折而西上,以达于白云峰者,为翠云峰。若所谓第一峰,则入山初得之峰,与迴峰相对相当者也。其小山为螺山,黛色螺旋如佛顶肉髻。斗山则与金斗相望者。
白云峰之后,有大壑,幽险难缒,磳田岩树,虚响远堕。
白云峰前为盘谷,可以拄杖探之。其在翠云峰之夷者,为翠云坪。又其下为琴涧,则泠泠不可写矣。又由翠云坪而度者,为枫香岭,由此而得萝径,弱藤重结,有翠微亭。在螺山、斗山之间,有帝宫废址,五凤之砖、香姜之瓦,为行者所拾,然不知所自。
循山麓初入之径,为梅花径。舍径而梯者,为梅花坞,花时如雪,乃山之支硎、邓尉也。
凡山之胜处,皆杂莳花药,荫覆松篁。不然则碧苏贴岩,绿芜被壑。游人挈榼,到此藉草可眠,嗅花皆醉。低枝亚帽,远蔓牵衣。以视马塍东西,王垞南北,宁复多让?此固赖好事者为山灵渲染,然本色故自不掩,讵尽关妆点青红耶?

黔城赤宝山,古有宝山书院,始建於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乙酉,由理学家朱熹之弟子、黔阳县知县饶敏学所建,位於黔城对岸之赤宝山麓。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戊子,黔阳县知县陈钢得土中仆碑复修宝山书院。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凌濛初的曾祖凌震,博洽群籍,颇有文名,以贡生为黔阳县学训导,提督宝山书院。凌震上任后,“严立科条,劝能惩惰,日与讲劘,一时士类改观”。(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十五《人物传·文学二》)翰林院待诏文征明有诗《送凌震训导黔阳》七律一首:“短棹沅湘路不迷,黔阳更在武陵西。平生事业经千里,晚岁文章到五溪。荏苒雪泥鸿雁迹,阴深云木鹧鸪啼。莫言游宦伤行役,剩有江山入品题。”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赐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莆田林俊撰写《宝山书院碑记》,记录了宝山书院创办过程及历史,盛赞宋黔阳县令饶敏学建宝山书院,明黔阳县令陈钢复修宝山书院事。林俊题宝山书院石碑,现仍立在黔城中心小学内。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原黔阳县令陈大经,与现任黔阳县令王璇迁义学宫(宝山书院)於龙标山。
清嘉庆年间(1796—1821),黔城对岸赤宝山又建有赤峰塔。由於颓废已久,莫知其处。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黔阳县知县黄杰将蟠龙山浮屠拆迁於此,建七层八方浮屠於此,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原名文峰塔,现名赤峰塔,为湖南怀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峨雄壮,高耸入云。与黔城古城一水之隔,遥遥相望。黄杰有建塔碑记一块。塔身全部为青砖垒砌,塔高28米,外方边长3。65米,塔周长29米,内空直径4。8米,厚2米。每方有绘画及小窗,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顶角八方有铜铃,被风一吹,铜铃发出优雅清脆之声,远近皆闻。赤宝山因为与城市仅一河之隔,故往来游人不绝,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塔内原置旋梯已至顶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毁於文化大革命。一九八八年12月27日,洪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与黔城“芙蓉楼”隔河相望。登上赤宝山,沅水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尽收眼底。黔城赤宝山虽与黔城隔江,实面城逼处。较之东、西、北三面之山,此则但有轮囷尔也。然蟠龙山、金鳌山,何减岳麓山?是在有志之士,能力开风气者也。

黔阳县学记
大学之道,必诚其意,必慎其独,凡以求其本心而毋失焉耳。夫天与人一气也,人与万物一体也。虽诚无为几,则己动,己所独知,人未有不知,是故圣贤之教,因其有是实理也,为之建学立师以申义焉,使人即事亲敬长之近,充之于仁民爱物之广,随事体习必著必察,如是而为仁义礼知之性,如是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逊之情,苟有秋毫之不合则儳焉,不能以斯须。其曰“必诚、必慎”云者,舍是则为失其本心,不足以谓之学。
爰自科举取士,读圣贤之书,相与讲切究图,曷尝不知此理,有如词华之丧志,记问之溺心,权利之倍谊,奸邪之病正,淫哇之乱雅,惨刻之伤恩,聚敛之妨民,虚无之害道,妖妄之疑众,皆知辞而辟之,而夷考其朝夕之所孜孜者,则不惟实有以事乎?此而又出是数者之下焉。于是小有才,则溺益深。居近利,则坏逾速。盖其说曰正学以言,则有司之所必弃。直道而行,则斯世之所不容。故虽心迹言行显然不相顾,而人不以为怪,以此胥告固已可。鄙又有讳其名而践其实者,岂知乖逢得丧有义有命,况正学以言安知其不合,直道而行安知其不容此?不惟待己之凉,亦望人太浅,其为不诚不慎亦甚也。
宝庆初,余以罪戾徙靖,始亦陋其士、夷其民,徐即之而不然。盖民不知有纷华之悦,故寡欲易足;士不知有科举之利,故质实近本。祀事徃徃用尸,虽功缌亦疏食终丧,吉凶不以佛老,无塔庙僧牒之耗,郊人犹有大布之冠者。既乃知,辰、沅间亦莫不然。然则斯民也,视小有才而居近利者,固不可同年而语矣。甘受和白、受采使,因其去本未远,而有以开导扶植焉,视他邦不既,易易乎昭武。
饶君敏学,故朱文公弟子也,为令黔阳,纾滞救乏,摧奸抑强,威行令孚,粟衍财牣,思以父兄所讲,淑其民人。县故有学于治寺之东,自嘉泰后,钱君衢移之县西南;罗君方畤,又为礼殿,余悉未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