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泰山石

漫话泰山石

面进散文2025-04-15 13:48:46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甘肃武威市某县花500万元,将重369吨,被当地人称为“神石”的“甘州石”,从古浪峡搬到9公里外的金三角广场。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不关注民生和科学发展、搞封建迷信的做法,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甘肃武威市某县花500万元,将重369吨,被当地人称为“神石”的“甘州石”,从古浪峡搬到9公里外的金三角广场。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不关注民生和科学发展、搞封建迷信的做法,被当地群众和众多网友称为“劳民伤财”。
如今,这股灵石崇拜风不仅没有刹住,反而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并呈蔓延之势。某地崇拜泰山石,那么该地的一些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就会不惜代价,从遥远的泰山之巅请上几块,供在那儿,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群众到这些单位办事,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迎门矗立着的巨大的泰山石;进入院子,会看到里面好多地方,也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块。这些领导的办公室、办公桌以及书橱上,也供奉着大而昂贵的泰山石,这些石头取代了马列经典应摆放的位置,仿佛能够彰显主人的高雅尊贵。上有所好,下有所求焉。下属们东施效颦,在各自的办公室内,也供奉起形形色色、真假不一的泰山石。
立泰山石的作用是什么呢?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
民间有一个传说。康熙年间,某县,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姓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
显而易见,这类领导干部供奉泰山石的心理不言而喻,昭然若揭——无非是祈求石头显灵,镇鬼压殃,保佑他们官运亨通、财运茂盛!
这种石头真的很灵吗?我看未必!
颐和园乐寿堂有一块石头,是中国皇家园林中最大的奇石,叫败家石。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取名青芝岫。该石没给米氏带来好运,反而弄得其家破人亡,身败名裂。为警醒世人,以此为鉴,免蹈覆辙,后人给该石取了一个不雅的名字——“败家石”。
登过泰山的人知道,泰山石不过是一种石头。泰山脚下,这种石头遍及各处,俯拾皆是。山里人家盖屋垒墙,架桥铺路,搭个猪圈,砌个茅厕,就地取材,用的全是这种石头。抬头是山,低头是山,生活在山凹里,一代又一代与石头打交道,从石缝里觅食的山里人,过去,没有因为这种“灵石”改变贫困的命运,仍然举步维艰,食不果腹,艰难度日。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山里人家才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走上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灵石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习俗,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这取决于当时落后的科学水平,人们无力对抗自然,只能以石头作为自己崇拜的象征。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一些地方官员,崇尚封建迷信,并付诸行动。移居动迁请风水大师,外出公干择黄道吉日;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不惜代价,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寻求破解之法。其实质是,这些风水官员的头脑中,扎根的不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也不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而是落后的封建迷信、官本位和自私自利思想,其行为严重背离了共产党员的基本准则,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背离了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
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河,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于这类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彻底摒弃封建迷信思想,不搞烧香拜佛,不搞政绩工程,放下功名利禄和患得患失,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真正踏踏实实,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依靠科学加实干,做好职责范围内改善民生、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大事小情,自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赞美的那样:“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胸中应永远耸立起一座山——重于泰山的人民群众;心中应时刻矗立起一块石——重于泰山石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国泰民安的基石,是指引我们航行的明灯,是共产党人不朽的灵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