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笔记之三

家访笔记之三

梵心散文2025-04-09 22:29:57
如果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风潮,对G的家访应该早就进行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他母亲打电话求助于我的事情发生。其实G在班上并不是很讨厌,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除了有些同龄人身上共有的懒惰、学习不太认真的
如果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风潮,对G的家访应该早就进行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他母亲打电话求助于我的事情发生。
其实G在班上并不是很讨厌,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除了有些同龄人身上共有的懒惰、学习不太认真的毛病之外,感觉是个很老实很顺从的孩子。对于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我略知一二。因为她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儿子在与她发生冲突时,情急之下竟咬伤过她的手。为此我单独找G谈过,不以老师的身份,只从一个长者或一个朋友的角度。他态度诚恳,有清楚认识,并答应我要与母亲好好相处,还答应我因为咬伤母亲的手要给母亲道歉。我以为这足以说明他是懂得道理的,对于咬伤母亲的手只是一个孩子在情绪一时失控之下的偶然性举动;我以为谈话取得良好效果;我以为他们母子的风波就会这样过去了。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突然接到G母亲的电话,从她气喘吁吁地话声里,从她无奈略带愤怒的语气中,我感觉到她和儿子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她说儿子又和她撕打起来了,自己实在管不下来,只有求助于我。
傍晚,约了科任老师一起前往G的家里(他家租住在皮革厂里)。他母亲站在厂大门口接住我们。问起G,顺着他母亲手指的方向,发现他独自坐在屋檐下,楞楞地,望着别处,不知道在想什么。几个老师叫他的时候,他扭过头来,脸上写满固执的落寞和怨恨。那样的表情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是多么不协调,而他身后是破败的厂房,是阴暗的天空,不知为什么,在那一瞬间,我心里突然也阴郁地充斥了同情与哀伤。
和所有租住房屋一样,整个房间显得非常狭窄,陈设简单零乱,光线暗淡,空气也不好,我们一行四人,完全坐凳子都不能够,马老师和G及他读小学的妹妹只有坐在床上。
我暗中观察着G,从他与老师的对话中揣摩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母亲搬来老师当救兵的行为他十分反感。但他与老师对话的时候,态度仍然是尊重的,语气也是平和的,只是一提到母亲似乎就显得特别烦躁和憎恶,甚至不愿意称呼自己的母亲,只用“她”来替代,他坐的身子侧着,偏着头,不愿意面对母亲,眼神也从不直接落到母亲身上。
一个孩子与母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样的陌生与敌对呢?大家就从这一点入手,引导他直面母亲,尊重母亲,直到他坐正身子,眼神端正,并开口叫妈妈。然后才就事论事,探究他和母亲之间发生争执与撕扯的原因。听他说起来,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再简单不过。也就是嫌母亲罗嗦了点;出门去玩要过问与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回家晚了要数落;平时喜欢拿妹妹跟他比,斥责他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如小学时候好诸如此类的琐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缘故。而这些是哪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都会有的正常的矛盾冲突。
如果他与父亲和妹妹有隔阂有偏见倒情有可原,因为他现在的父亲是继父,与妹妹是同母异父。奇怪的是,对于父亲和妹妹,他反而持肯定态度,相处和谐,感情上也没距离。据说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异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处,后来母亲听说孩子过得不好,还通过打官司才要回孩子的监护权。根据常理,G应该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才对,这一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与G讲为人子女的道理;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中华传统美德中孝字为先的道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道理;而对他的母亲,我们也教她在与孩子相处时讲究方法,不能唠叨过度,更不能没有弄清情况就训斥孩子,同时也要理解孩子处在青春期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的,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督促要张弛有致等等。
G在一旁默默地聆听,他的脸上渐渐不再是初见时无助的冷漠,眼神里也多了顺从,连坐在床上的姿势也不再那么僵硬与顽固。我知道,他心里的坚冰正在悄然融化,长时间堆积的对母亲的怨恨正在缓慢开解,而他对于母亲的愧疚也正点滴滋生,这从他跟母亲道歉的真诚中可以看到,他还保证以后绝不与母亲拳脚相向。
他母亲忧郁苦涩的脸上终于露出些笑容,我们一行四个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我也终于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密布心里的阴霾稍微散开了些。出得门来,夜色已深,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外走。G和母亲执意把我们送上公路,当我转身回望的时候,霓虹灯下,他们母子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