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应该什么样子

灾民应该什么样子

醇悫杂文2025-05-09 02:02:29
近来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孩子们在地震后产生的心理问题。文章中列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有个女孩和记者谈起在此次地震中罹难的妈妈时,总是微笑着的。而这却暗示了她打从心底,不愿意面对母亲死
近来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孩子们在地震后产生的心理问题。文章中列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有个女孩和记者谈起在此次地震中罹难的妈妈时,总是微笑着的。而这却暗示了她打从心底,不愿意面对母亲死亡的事实。再比如,从孩子们玩过的沙滩中,心理专家挖出了许多残缺不全的小人。这种破坏行为显示了他们对生命的不珍爱。问题很多,不一而足。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某位领导对一个男孩的责骂。男孩,很特立独行,脸上平静的没有一丝哀伤,就好像这场人间浩劫在他的心湖连个小石子都没投下。在一个本该哭声鼎沸的地方,他的举动自然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便招来了领导的训斥:“你看你,有一点灾民的样子吗?”听到这句话,男孩只是小声的嘀咕了一句,非要把灾民两个字写在脸上吗?而我却出离愤怒了,我不禁想要问:灾民应该什么样子?
灾民应该这个样子!在领导来视察时,面对摄像镜头,一面抽抽噎噎,泣不成声,一面还要紧紧握住领导的手,表示灾难并不可怕,我们相信国家,相信党,相信明天会更好。
灾民应该这个样子!在救援官兵到来后,面对摄像镜头,一面忙不迭的领取救援物资,一面还要不停称赞解放军战士真是好人,给我们带来了食物,带来了水,带来希望。
灾民应该这个样子!在各界明星包围中,面对摄像头,要忘了伤痛,忘了哀愁,要冲上前去与他们拥抱,要响应他们的呐喊,要配合他们的游戏。
灾民应该这个样子!在电视栏目做客,面对摄像头,要一遍又一遍的回忆自己的亲人是如何在这场地震中死去的,而他们生前对自己是多么的关爱有加,或者还承诺了今年要给他过生日,可惜现在……
……
距离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各种媒体依然在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由开始的24小时滚动播出,到现在几乎各个栏目都有过地震特辑。看着频繁的灾难报道,我却来越感受不到,这次事件的主角是灾民。好像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领导们的勤勤恳恳,贴心爱民;就是为了彰显官兵们的英勇无畏,舍己救人;就是为了彰显艺人们的平易近人,才高德更高;就是为了彰显普通百姓的众志成城,齐力同心。
而有时,我又不能不意识到,这次事件的主角确实是灾民。
他们的六一儿童节是与众不同的。孩子们能够受到很多的礼物,能和明星大腕们一起唱歌跳舞,还能到外地观光旅游。在这过程中,他们脸上每一次看起来很开心的笑容,都会被媒体们逮个正着。于是,在电视机或电脑屏幕上,我们就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大大的笑脸。
他们的端午节是与众不同的。那一天,有领导来看望,有热心人来送粽子,有大家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的愉快场景。一旦他们脸颊上出现了像是心满意足的表情,也照样会被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抓拍,也照样会给一张特写,在头版头条中大放异彩。
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报道,我想到英语中有句谚语:Nonewsisgoodnews。(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同样,我也认为,没有关注就是最好的关注。灾民应该什么样子?应该和平常人一样,过着平常的生活,而不是按照大众的期望在镜头面前变换着或喜或哀的表情,而不该遵循节目的需要在采访中说着或褒或贬的话语。灾难留下的创伤不是也决不可能是几个人,几句话,或者几颗粽子能医治的。请媒体们、群众们,少一些追根究底的询问,多一些默默无语的支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报道,多一些细心耐心的等待,不要再不遗余力的提醒他们已经过去的一切,就让时间长河的缓缓流逝来渐渐带走灾难留下的痕迹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