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思曾国藩

回思曾国藩

陇头音信散文2025-04-05 05:54:05
打电话给同学:最近在干什么?看书!看啥书?除了看报就是看曾国藩的书。曾国藩的书,慢慢体味体味,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年龄呢。这年月当官的都喜欢看曾国藩的书,都是蒋中正的学生,成了黄浦学子了。我家里的文艺书比
打电话给同学:最近在干什么?看书!看啥书?除了看报就是看曾国藩的书。曾国藩的书,慢慢体味体味,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年龄呢。这年月当官的都喜欢看曾国藩的书,都是蒋中正的学生,成了黄浦学子了。我家里的文艺书比较少,心理不宁静的时候,不想看诗词,但是有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闲下来我有时候也就随意翻翻,免得领导给我们开会的时候引用老先生的话我听不懂。不过是曾国藩的书我从十几岁看起,一直看到现在,觉得真的是味同爵蜡,啥味道也没有了。他的那些事情我是熟悉的再也不要熟悉了,就像是我是老毛的同乡,我极少提笔写有关于老毛的文字,因为看得太多,听得太多,反而不敢提笔了,反而无法思索得太远。
对于湖南的影响曾国藩也许比老毛还要大,他带了那么多乡亲出门去打仗。影响了整个湖南的近代史,竟然是无湘不成军,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毛泽东硬是拿了胡林翼的字,干脆就叫润之了。同事就拿了左宗棠的号作网名,湘上农人。至若说在地方上工作经常会听到谁家的祖上和曾国藩一起去镇压过太平军起义,这更是常事了。原来的大地主家族大多就是行伍出身,在战争中发了财,回乡买田买土,横跨几个村的事情也是经常侵入耳根,那些高大的围墙也还断断续续耸立在山岗上。老毛带出去的人大多是在外面随处安家,哪有带了金银回家的?除了他自己家还留下了几间瓦屋供人瞻仰外,像邻乡的陈赓,谭政他们仅仅留下这儿曾是大将的故乡外,茅屋也看不到了。在乡邻之间哪会留下什么话柄和撑故。
曾国藩28岁中进士,做了十多年京官,官居兵部侍郎,以江西学政丁忧守制,而后奉旨经办团练,带兵出湘作战。打了十多年,终于在太平天国内乱中收获了胜利的成果,得到了清政府和慈禧太后的封侯拜将,出任两江总督,最后也倒下在残阳夕照的南京总统府遗址,原来的两江总督府。期间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内心的焦灼,战事的胜负,同僚之间倾轧,构成了他人生的风云。他与妇人孺子共事,与穆彰阿,与肃顺,与奕共处庙堂中酸苦,与胡林翼、官文、左宗棠等人之间的纠结,与彭毓麟、杨岳斌、刘蓉、李鸿章等人共历风雨,构成了他一生的历史烟云。最后盖棺定论,谥号文正公,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的这些事迹在脑海里就像图片一样的掠过。真的觉得是太熟悉了。
也许有人说你读书不是这样的读法,你该学的是曾国藩先生怎么为官,怎么为人,怎么为学。曾先生做人其实是我们中国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的主线,前期是夫子门下,儒学正己,以天地之正气自命,以米粒之珠争取日月之光华,希望自己一身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中年以后,他在胡林翼的影响下,抛开了道学家的意识,以老子的上善若水任方圆,处下无为不争取作为主线,逐步超然于得失之外。可以是没等卸甲归田,到晚年,我想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会痴迷于佛教,皈依于佛祖门下,洗却他曾剃头的名声,完成一个知识分子的宿命。曾国藩的日记我在益阳时花上九元钱,买了三本厚厚的回来了,我那时候以为曾国藩接桐城派之遗风,应该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好书,谁知打开来看,全部是棋一局,立见客几人,坐见客几人,抄书几页,三更三点睡,朔日拈香,望日静气,这样不厌其烦的写到死,既对于军事无多大的考证,更无半点文采。我这样的人闲来无事慢慢评论了一本,然后丢开了,再也不想读了。这样典型的官场日记,谈不上慎独慎己,哪会有有那些艳照门,日记门之类精彩好看。倒是李鸿章的家书虽然是急功近利,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看法,思维,还可以提笔和他论论短长,休养一下身心。所以对于曾夫子的书我并不像别人那样百看不厌。
他的生命之中承载了那么多人的荣辱功勋,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梦想,也融合了几千年中国奇奇怪怪的官场学问,很多人受他的启蒙,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很多人把自己的情怀融入了曾国藩的人生,和他一起感叹世事无常,感叹生命的游离,和我同学一样把自己对于生命的无限感慨,万般思量都倾入历史的烟云中。自己人生一路的坎坷,深深浅浅的脚印留在了古人的起伏之中,与日月一起历经严寒酷暑,人间冷暖,世间沧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