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阴功
什么是积阴功?积阴功就是积功德。积德,就是做好事,就是行善。积阴功是道教的说法:“洗心涤惑,广积阴功通法界”。所谓阴功,当然是人所不见,人所不知的善行。《太上感应篇》说:“积功累德,慈心于物”,“祸福
什么是积阴功?积阴功就是积功德。积德,就是做好事,就是行善。
积阴功是道教的说法:“洗心涤惑,广积阴功通法界”。所谓阴功,当然是人所不见,人所不知的善行。《太上感应篇》说:“积功累德,慈心于物”,“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教讲究祖先、父母、子孙宗族血统的三世因果报应。因此,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学问以外,更重要的,便是靠为善去恶,积阴功的结果,所谓“积善成德,神明自得,积德成仙”。
(《辞海》)说:功德,指功业和德行。功德本是佛教用语,指诵经念佛、布施等,也指为敬神敬佛所出的捐款。佛教认为因果律是宇宙的至極真理,是最甚深幽微的佛家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遏欲有诚,扩充善念生梵京”,佛家讲的是从个人做基点,讲的是前生、今世、后身的三世因果报应。
老百姓传承信奉着"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孔圣人说到舜行孝道,说:“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儒家的因果报应说,强调现世报,“德不孤必有邻”。“千夫所指,不病而死”。
道、佛、儒都讲要积德,行善,是强调做人要讲德行,这是中国人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的文化传统。《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道教劝人行善,号召人们随缘济众,“行时时之方便,积处处之阴功。”道教列举了十种善行: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还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孔子劝人行善,要求慈心於物,恕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
佛教劝人行善,提倡“慈悲喜舍”的精神。佛教认为,施舍有很大的功德,在佛教徒的修持中,有“六度”的善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施舍是“六度”之首,提倡“兼济苍生”的情怀。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竺道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人性善”,中国人都有善根。做人要做好事,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人的本性,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功夫。所以为人就应该多积功立德。要积阴功,就是要求做好事善事,要诚心诚意,不事张扬。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所以做了好事而不要宣扬,的确是难能可贵。桃李不言,善有福报。大家都事行善积德,不计名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就可以享受更多的善举和关爱。
4/12/2007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