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敬明入作协说起

从郭敬明入作协说起

下来杂文2025-11-26 02:47:10
这些年,中国作协似乎很不景气。那么多年,能让我们的孩子记住并念念不忘的作家的名字可谓是寥寥可数,似乎总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么多年了,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依然是那几部明末清初的四大名著而已,我们想象中的经典
这些年,中国作协似乎很不景气。那么多年,能让我们的孩子记住并念念不忘的作家的名字可谓是寥寥可数,似乎总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么多年了,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依然是那几部明末清初的四大名著而已,我们想象中的经典名著每每都在那呼之欲出之际又不知怎么就烟消云散了,只能让人说了又说,叹了又叹。
想来,中国的文学应该是历史悠久的,不能说不博大精深。半部厚重的《论语》,一部豪华的《离骚》,足以让所有的中国人神魂颠倒扬眉吐气。也许就在那个时候起,中国的文学就如一条色彩缤纷的长河,滔滔不绝源源不断,一直到鲁迅一直到沈从文,可谓是生生不息,一路高歌,满园春色。
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当然,古人有古人的东西,我们也无需去掠古人之美论今天的是是非非,更不可没有理由地厚古薄今。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在进步,但无论时间如何久远,我们的人性是永远不会变的。既然这样,那作为文学就是人学这一特点,谁又能改变呢?那么多年了,那么多人的努力,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就弄不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呢?或许,我们都急:或许,我们都曾经为此而愤愤不平,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但要知道,“心急吃不得热锅粥”,一切得慢慢来。我想,一个小小的郭敬明加入作家协会就让大家动颜动色的,真的不值得。
只是那么多年来,在大家的心目中,思维已经成为定势。我们太看重作协这一名号了,也太看重作家这一桂冠了。作协就是作协,也无非就是几个志趣相同的人喝喝茶聊聊天的地方而已,应该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神秘那么神圣,门槛也没有那么高的,也应该不能够有那么高。作协不等于作家,作家更不等于优秀的作品,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进作协呢?
既然我们的文坛一直是冷冷清清的,也不尽人意的,何不让几个后生进来试试,让他们一展身手?功夫吗?还不是练出来的。“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
但我们还知道,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社会造就的。对于年轻人,我们假如一看到他们的身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去过分地呵护他们,关爱他们,那也决不是一件好事,最终,也只能悄无声息的断送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其实,对于他们,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放手。
谁都知道,造就一个作家,需要知识需要历练需要理解需要良心需要风度,甚至是曲折和苦难,寂寞和绝望,所有这一切,只有生活才会告诉他,谁又能传授给他呢?
只有经历过,才能感悟才能明白,生活原本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只有自己一字一句地读过,才知道生活的精彩。
郭敬明入作协,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小事,我们大可不必为之闹得沸沸扬扬的,那算什么回事呢?因为我们知道,铺在郭敬明脚下的,还决不能算是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路,因为他还小,他的未来只能属于自己。而对于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创造我们自己的未来,但我们决不能人为地创造郭敬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