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论

扯淡论

行微杂文2025-11-17 16:29:49
关于扯淡这个词。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这两个字是“扯蛋”,而且是利用生殖器官来骂人的词,所以我在骂人的时候经常会拿来用,然后自己就感觉很爽。但是在看了一些小说和其他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发现是人家扯的
关于扯淡这个词。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这两个字是“扯蛋”,而且是利用生殖器官来骂人的词,所以我在骂人的时候经常会拿来用,然后自己就感觉很爽。
但是在看了一些小说和其他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发现是人家扯的是这个“淡”,而不是我扯的这个“蛋”。于是我就查了一些资料,最后发现这个词自古便有之,在《儒林外史》,《西厢记》,《西游记》里均有扯到。而且这个词并不是我先前想象骂人的意思,而是胡说八道的意思,这让我又感觉很郁闷,因为先前骂人的快感现在看来只是在意淫罢了。从此以后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拿来用用,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随心所欲地脱口而出。
关于扯淡的人。
在我们任何人所处的环境中都可以碰到这样或那样热衷于扯淡的人。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哲学家,当然我并非贬低哲学家,我也没那个资格,而且我还是很喜欢哲学的。哲学家里有一类人叫做诡辩家,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位叫做公孙龙的哥们儿,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对他的作品并不陌生,那就是著名的《白马论》,他将“白马”和“马”分别独立起来阐述,结果就变成了“白马非马”的结论。这也是我国诡辩术的开山鼻祖了;还有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阿基里斯悖论”,普罗泰戈拉的“半费之讼”等等,都是关于诡辩的经典实例,但是诡辩终究是诡辩,虽然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既然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就无异于废话,既然是废话那么就是胡说八道,既然是胡说八道那么就是扯淡,所以说诡辩术就是扯淡,诡辩家就是扯淡的人。呵呵,这就是诡辩术里著名的“三段论”。我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运用诡辩术的结果,所以大家不必当真。
我们生活中总是可以碰到很多喜欢扯淡的人。东南西北中不管懂不懂的都要扯上一扯,一部分人是以此显示自己才华横溢,口才出众;一部分人纯粹就是闲得没事儿找乐子,既然是找乐子,那么自然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无非就是谁谁谁走路撞墙了,谁家的狗跟谁家的猫交配了等等一些既无聊又无趣的话题,而且大部分的国人似乎对这种低级的扯淡有着永不衰减的兴趣。
究其原因,我觉得大致有三:
第一,文化素质低下。在强调了多年素质教育的我国,如今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占据大中小学里主要科目的仍是专业或者基础课程,总也逃不出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这就造成学生们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怎样应付考试上,忽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到最后即使是学历高得吓人,一说话还是将自己那种没文化的本性暴露无遗。文化素质越低下通常表现欲又很强,又想显示自己层次很高,但是又无法融入到高层次的群体中去,于是就只能找一帮文化素质同样很低的人一起扯淡了;
第二,道德沦丧。这个词似乎有点儿过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名副其实的人还不胜枚举.有人去犯罪,这在警察局可以看到;有人去扯淡,这在我们周围就可以看到;还有人一边犯罪一边扯淡,这种人在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
道德,说白了就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大家去混社会都要遵守的东西。比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落水了,你可以说自己因为不会游泳无法下水救人,但是你如果说活该他掉水里,赶紧淹死他拉倒,谁救他谁傻逼。这样的话,你就是道德沦丧。同理,在别人很认真地做一件事,而你自己又没有能力做或者又能力而没有做的时候,你就不能在一旁嚼舌头扯淡。否则不管你多么牛,你同样是道德沦丧。
第三,各方面知识匮乏。这又得回到上面第一点的论述中去。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专业知识总是很全面的,但是业余知识的补充总是很匮乏的,这还是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有关,这个我不便多说,否则这篇东西又要被屏蔽了。业余知识的匮乏虽然跟学校的教育模式有关,但只是其次,更主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这其实是以上两点的一个综合。说得通俗一点儿,你如果素质和修养很好,知识也很全面,自然会找同样的人去扯淡,在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某一方面扯得不如人家,然后你就会去补充这方面的东西,然后你扯淡的能力又会有所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你本身就是“山中竹笋”样的人物,想去找“松树”扯,但是又懂人家扯的是什么,自然是自扯其辱,所以只能返回头找“竹笋”扯,两笋相扯,自然也就扯不出什么高级“淡”了。
最后,我想澄清一点的是:扯淡本无错,错的只是扯淡的人而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