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这年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灿爓杂文2025-09-11 09:41:49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楼下退休的老周两口子每到过年前都要自己灌一些腊肠,看到他们老俩口忙进忙出的样子,我们似乎也从中感染到了一点过年的气氛。今年还一样,老周他俩一周多以前又把十几斤腊肠灌好、薰好、晾好了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
楼下退休的老周两口子每到过年前都要自己灌一些腊肠,看到他们老俩口忙进忙出的样子,我们似乎也从中感染到了一点过年的气氛。今年还一样,老周他俩一周多以前又把十几斤腊肠灌好、薰好、晾好了,可我今年怎么看也觉得“年”的味道似乎正在越来越淡薄,越来越不如从前了。
仔细想想,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恐怕就数“年”最隆重了。
“年”的本意原是传说中一种长年呆在深海里的凶猛怪兽的名称。每逢岁末更替之时,“年”这种怪兽便会跑到陆地上来毁坏庄稼、伤害人畜。据说有一次它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被这家人晒在门口的大红衣袍吓跑了。到了另一户人家门前,这家伙又被这户人家屋里明亮的灯光和炉灶里柴火燃烧的“噼拍”声吓跑了。从此以后,人们每到岁末年初便会在门上贴春联、挂红灯笼、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年”的骚扰袭击,保佑一方平安。长此以往,这一举动也就逐渐演变成了后来世代相传的中国头号民俗节日:过年。
其实大家都知道“年”这种怪兽原本并不存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节日,后来的人们早已赋予了它更多新的内容。
其一:休养生息,走亲访友。我们国家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几乎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国民都是农民。大家在地里辛辛苦苦地忙完夏收忙秋收,整整劳碌了一年。岁末之交适逢冬闲时节,该忙的都忙完了,该做的也差不多做完了,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稍事休息,为下一年重新开始的劳作养养精、蓄蓄锐。同时大家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腾得出时间来走走亲戚、看看朋友,以增进大家的相互感情。
其二:补充营养,一饱口福。由于落后和贫穷,以前大多数老百姓平时的饭碗里是根本沾不上半点肉腥的。圈里养的猪、羊、鸡、鸭,都是养大后要派大用场的,比如卖得钱后用来盖房子、娶媳妇、嫁闺女或者供孩子读书等,只要头脑清醒,平常时候谁也不敢动动宰掉它们当菜吃的念头。只有到了过年前几天,人们才会将专门留着过年的一头猪或几只鸡宰掉,让眼馋了一整年的全家老小在过年的这几天得以饱饱口福。当然,除了宰猪杀羊外,人们还会打年糕、打糍粑、包饺子、包粽子以及制作一些传统点心类食品,让大家、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过年时能够痛痛快快吃个够。
其三:合家团圆,共享天伦。平时都在忙着生计,一家人总得有人在外奔波,或帮人打工,或做点小生意。但所有在外奔波的人都会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自己原籍的家中,同父母兄弟妻儿吃上一顿团年饭,共享人世间的天伦之乐。一家人得以团圆,标志着过去的一年全家人都平安吉祥。尽管这一年大家都过得比较艰辛,但有了这一点,每个人便已经相当知足了。谁能不认为平安就是福呢?
其四:祭神拜祖,祈福来年。无论当年是福是祸、是成是败,每个人都希望来年能比今年有一个好的际遇、好的盼头。因此,值此岁月更替之际,向上天的神仙和自己的祖先虔诚地拜上一拜,希望他们能在下一个年头多多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幸福吉祥,便构成了过年时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当然,很多地方还会在过年时让晚辈向长辈恭恭敬敬的磕个头、鞠个躬,以示孝敬之意。而长辈呢,则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送给每一位未成年的晚辈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让他们小心地藏在各自的枕头底下,第二天早上再打开使用,为的也是求得一个“来年大发”的好兆头。
其五:传承文化,娱乐大众。农闲时间大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但有些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爱好者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展示一下自己某方面的技艺专长,同时也为乡亲们活跃一下节日的气氛。于是,过年期间,舞龙的、耍狮子的、变戏法的、玩杂技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唱渔鼓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戏班子等都会在这个时候为大家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节目,让各地城乡的老百姓借以享受到一次比较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
除此以外,贴对联、剪窗花、放鞭炮等固然是每逢过年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家境好一些的人家,还会给孩子换上新鞋新衣服。如果没有了最后提到的这些貌似细小的重要环节,过年的气氛便马上会逊色了许多。
上面提到的这许多事情全加到一起,便构成了若干年前我们中国人过年的隆重气氛。这就是过去常唤起很多人美好回忆与思念的“年”味儿。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公元二十一世纪了。时代变了——变进步了,变发达了,变富裕了。就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速公路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宽带互联网正日益向城乡各地迅速普及的同时,过年的“年”味儿也紧跟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淡了。
实际上,传统的“年”味儿里有很多东西都是跟当时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紧相连的。毫无疑问地,后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改变,“年”味儿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渐渐变淡了。比如拜神的事纯属迷信,科学一普及,这种事肯定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做了;又比如一饱口福的事,现在的中国已步入温饱社会,平时大多数人的餐桌上有鱼有肉早已不算稀罕,完全没有必要非得等到过年时才可以敞开肚皮饱饱地美餐一顿。至于各种传统小吃和点心,根本不用自己做,随时出门都能买到,更加不用忍着嘴馋挨到过年了;再比如娱乐休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农业劳动在内的人们的各种劳作活动,强度普遍减轻,时间普遍缩短,使得现在的人们平时便拥有较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再加上现在几乎家家有电视,社会上又到处都开设有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大家也没必要非得等到过年时才能痛痛快快地开心一回……
去掉以上这几条,再加上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的强制性规定,传统意义上过年必备的那些事早已所剩无几,你说那“年”味儿能不越来越淡吗?
传统中国年的“年”味儿的确是越来越淡了,从国外引进的“洋年”的“年”味儿可是越来越浓了。你瞧圣诞节还没有到,各大商场提前一个多月便打出了圣诞促销的大幅广告;还差一星期,不少店铺门前早已摆上了圣诞老人和圣诞树的大幅图片或实物制品。单位里、校园内、大街上,你瞧年轻人们那种喜形于色、奔走相告的热情和激动呀,连一些爱赶时髦的大叔大妈都会受到感染。到了“平安夜”、“圣诞节”真正到来的那一天,年轻人们更是抛开所有的一切,全身心地尽情投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