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石钟山老师的《悲哀的电视时代》的几点不同意见
“百家讲坛”倍受众人的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气颇旺的“百家讲坛”自开办以来,便遭受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非议,甚至是讨伐。在我看来,非议也好讨伐也罢,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等法律
“百家讲坛”倍受众人的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气颇旺的“百家讲坛”自开办以来,便遭受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非议,甚至是讨伐。在我看来,非议也好讨伐也罢,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等法律范畴,都属于正常的声音。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所谓“众口难调”,不符合您的口味,您大可把遥控器轻轻一按,换台了之。若心中还实在放不下,忍无可忍之际,那就亮明自己的观点,大批特批一番亦在情理之中。石老师的《悲哀的电视时代》一文,就是对“百家讲坛”放不下心后的佳作。
我实在算不上是“百家讲坛”的fans,却对这道文化大餐情有独钟,百吃不厌。看到石老师对还合本人胃口的大餐不客气地评头论足,字里行间透出全盘否定的思想,我有点不舒服了。想不舒服变为舒服,就得将满肚子的反对畅快淋漓地倾吐出来。
按石老师的说法:“百家讲坛”受到了追捧,读书的习惯和风气就已经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且渐行渐远了。我看不尽然。“百家讲坛”使大众吸收文化精髓变得方便快捷了。这也许会增加了部分人的惰性,丢掉了读书的习惯和风气。但石老师的“已经远离”、“渐行渐远”未免就有些夸大其词了。该读的书还照旧读。就像今天的人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吃快餐会节省时间,可绝大数的家庭仍会在家中生火煮饭的,并没有因快餐的盛行而导致传统的家庭煮饭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百家讲坛”还能促进读书的习惯和风气的培养。试想,“百家讲坛”将某些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讲得栩栩如生,如历史在眼前重演,人物在跟前再现,这定会极大地勾起观众的兴趣。原来这本书这么精彩呀,我怎么没仔细阅读过呢?立马将书捧在手中,手不释卷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假如有类似想法的人多了,石老师的观点恐怕就站不住脚了。
又按石老师的说法:“百家讲坛”里的知识是讲授人吐出来的“东西”,这会让观众变得不肯思考和想像了。观众也会被吐出来的东西“淹没”了。我认为,这些知识是吐出来的“东西”一点不假,观众被“淹没”了就有些耸人听闻了。在听讲的过程中,观众完全是被动的,被动地按受吐出来的“东西”。石老师却不曾想过听讲过后的事情。观众都是有思想、有文化、有鉴别能力的人。只要观众不是机器人,他们就会对接受的“东西”进行甄别,再予以吸收。甄别不了的,说不定会千方百计找出“东西”的出外,仔细考证一番也未尝不可。观众深深地知道,讲授人并不是圣贤,并不是百分百的权威。基于这个认识,观众还会被这些别人吐出来的“东西”“淹没”了吗?
至于石老师的读书能见仁见智,听“百家讲坛”会拉平见仁见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读书的确能够见仁见智,听“百家讲坛”依旧也能见仁见智,只是不如读书明显罢了。“百家讲坛”的观众,年纪有长幼,学问有高低,阅历有深浅,自身条件不尽相同。面对同是“百家讲坛”吐出来的“东西”时,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接受“东西”的切入点和吸取量的多寡。“百家讲坛”也能见仁见智,自然也就毫无疑问了。听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有的偏重故事情节,有的留意诗词歌赋,有的关注人物命运……吸取的内容大不相同,对刘老师吐出来的“东西”怎会不见仁见智呢?
我还是那句话:非议也好,讨伐也罢,都属于正常的声音。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扬浩然正气,惩腐败恶风
下一篇:阅,并快乐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