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境界
上网查找关于人生境界的条目,发现大多数看法都在重复王国维教授提出的“人生三境界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许多大学教授们仍然在课堂上大量引用王国维教授的“人生三境界说”。终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热销中的《
上网查找关于人生境界的条目,发现大多数看法都在重复王国维教授提出的“人生三境界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许多大学教授们仍然在课堂上大量引用王国维教授的“人生三境界说”。
终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热销中的《方法纵横》一书中,发现了新的看法——原来,王国维教授的“人生三境界说”只不过是“人生第一境界”的三个阶段!
现将“新三境界说”整理如下,供文友们思考。
一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悟性,将宋代词人晏殊的、柳永、辛弃疾的诗句中的三段本不相干的诗句连缀成“人生三境界”之说,成为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人生感言之一。
王国维描述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宋代词人晏殊在《蝶恋花》词中的词句。
认真品味诗句中的画面:一名孤独的求探索者正在开始求索之路,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是秋种的季节。
王国维教授描述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中的诗句。
细细体会诗句中的图景:有一名执著的求索者正在苦苦地追寻,虽然历经坎坷、依然痴心不改——这是耕耘的季节。
王国维描述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
仔细揣摩词句中的情境:求索者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发现真谛、豁然开朗——这是收获的季节。
王国维教授所描述的三个境界,通过三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长久地留驻在世人的内心中。
但是,每每读到这里,心中总感到一丝丝遗憾:
王国维教授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虽然形象生动,但是,这“三境界”的说法仅仅是人生第一境界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终点,只不过刚刚达到人生第一境界——“看到”。
不是吗?
请你将三幅图画连缀成一幅画面观察:
一名求索者孤独地行走在探索道路上;
他孜孜不倦地思考、百折不挠地追寻;
终于有一天,他参悟到了事物的真谛,
发自内心地领略到“真善美”的情怀。
他于是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你’!”
“看到”是人生能够达到的第一境界。
许多人在看、在想、在说、在听、在做、在悟,
但是,许多人常常都没有进入过“到”的境界。
因为,
看,不等于看到;
想,不等于想到;
说,不等于说到;
听,不等于听到;
做,不等于做到;
悟,不等于悟到:
……
人生中追求的第一境界,
恰恰是这“到”的境界。
当“你”没有接触、没有经历某个事情的时候;
当“你”对某事物不很了解、知之不多的时候;
当“你”观察不到某一个特定事物全貌的时候;
当“你”无法把握特定事物的特点的时候……
这时的“你”,
糊里糊涂地追随、懵懵懂懂地行动,
对事物不甚了了,对外界知之不详。
经过一段摸索与坎坷后,终于有一天,明白了一点事理、悟通了一个道理、发现了几个“秘密”,于是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原来是这样!”
这时的“你”进入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领导是领导、看职位是职位、看事业是事业、看家庭是家庭……”的境界,成为一个比较清醒、比较明白的人。
任何人,在没有经过亲身经历的时候,很难达到“看到”的境界。
有时候,虽然经历了亲身体验,由于当事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反而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于是也无法进入“看到”的境界。
因为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因为遍寻路径不得其踪、
因为旷日持久不得其要……
一旦悟透,自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领悟和茅塞顿开的感慨。
你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段描述不正是“看到——原来如此”的肺腑之言吗?
二
如果愿意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你还可以
领悟到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透”。
“看透”阶段的“我”,
经验丰富有积累、
知识丰厚有创意。
“我”历经坎坷、饱受挫折后,达到事业顺达、人际协和的状态,无论遇到什么惊喜或者麻烦,都能够以“处变不惊”和“曾经沧海”的坦然,面对各种各样的变故。
“看透”阶段的“我”,开始进入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看透”阶段的“我”——
“看山是景色、看水是心情、看领导是责任、看职位是机会、看朋友是价值交换、看家庭是身心居所”……于是“我”不禁脱口而出:“不过如此!”
进入“不过如此”境界的人,既存有一种“过来人”的感慨、也保持一种“超越者”的感触。
达到“不过如此”境界的“我”,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内心体验和悟性会大大超愈普通人。
由于历经磨难而达到了“看透——不过如此”的境界,
这时的我,有一种超凡绝俗的体验和一览群峰的傲视。
三
“看开”是人生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修禅人讲:“饥来吃饭倦来眠、此中修行道更玄”。这句话与“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异曲同工,都有些“看开”的意味。
曾经有人游历长江全境、遍览锦绣河山之后感慨道:“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也是“曾经沧海”后的肺腑之言。
更有人总结作诗的最高境界说,做诗的最高境界不是绮丽、清新、委曲、悲慨等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描述,而是——“眼前景致口头禅”。
不是吗?
想想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想想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想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