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媚态之于女人
生活中常听人形容一个女人美好为“尤物”。但是对于尤物的概念却怕是知之者甚少了。大多数人认为,尤物就是指貌美的女人。殊不知从字面上解释呢,尤物就是特别的东西,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指怪物,不能解说的事物。那么
生活中常听人形容一个女人美好为“尤物”。但是对于尤物的概念却怕是知之者甚少了。大多数人认为,尤物就是指貌美的女人。殊不知从字面上解释呢,尤物就是特别的东西,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指怪物,不能解说的事物。那么,为什么古人会用尤物来形容美好的女子呢?这,在历史中也是能找到答案的了。
概是说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男人的上进心,把他变作自己的绵羊,别人的暴君。比如褒姒,可以让她的国王丈夫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她一笑而倾其城国;再比如武则天,她可以让她法定意义上的儿子不顾一切要娶她;陈圆圆,可以令吴三桂冲冠一怒做汉奸;晋国大夫叔向要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他的母亲则对他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大概就是说这样的女人像妖精,足以动摇男人的意志,令其玩物丧志,误家误国的意思了……这样儿的例子在史上可谓举不胜举了。
那么现在还能简单的认为尤物就是指美貌吗?那么绢做的美女,画上之娇娥,其美貌较之生人,岂止胜出十倍,何以不见其能“移人”,而使之相思成病呢?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给出了答案:“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而这个“态”,却是难以言辞解释之“物”了。之所以在物字加了引号,那是因为态本就“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现时之世,美貌是可以做出来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唯独这个“态”,即使我为神为鬼,却也难以赋予的。态是天生的,不可强造。若非要去强造出来的态,不但不能装饰女人的美丽,只却能愈加的增加其丑陋。就如同样是一颦,出于西施则越显其可爱;而出于东施则愈加使人觉其面目可憎。这就是天生和强造的区别了。
女人有了媚态,不但能使美的更美,艳的更艳,而且能让年逾中年之妇人显得如小女儿般娇憨可爱,使无情者对其也不禁情愫暗生。女人有媚态不是娇媚,而是妩媚;不是嗲声嗲气,卖弄风骚,而是举止风雅,韵味十足。女人之媚态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或者说气质就来源于这媚态。
“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这一段乍一看似觉不妥,但是细思之,确实如此。气质来源于媚态,媚态来源于智慧,一个有智慧的女人要比一个空有容貌的女人可人的多。
那么,人该问:“圣贤之士皆可造诣而成,岂独妇人之媚态不可学而至?”李渔早已给出答案“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剧,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
呵呵,如是真要耳提而面命,不知要有多少个东施出来了。我则以为,人各有其态,或妖娆,或铿锵。世人之爱好也不尽相同,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是当局者迷,偏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放着自己的本色不管,却做出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事,非但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只徒增笑料罢了。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若是韦小宝在世,怕要会为天下妖娆辩解,掌权的是男人,下令的是男人,自己失德放荡,回过头来却怪女人误国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