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非常惊诧

又一次非常惊诧

分路扬镳散文2025-08-23 03:00:13
他用胳膊肘子支着脑袋,眼睛跟着电视画面走了老远的路了,“她对着从大学来看望她的学生说,杨济源死的不值得。我的心里有些难过。”他说着这样的话,依旧不转身。我的心咯噔一下,我知道那个二十刚出头的来自浙江工
他用胳膊肘子支着脑袋,眼睛跟着电视画面走了老远的路了,“她对着从大学来看望她的学生说,杨济源死的不值得。我的心里有些难过。”他说着这样的话,依旧不转身。我的心咯噔一下,我知道那个二十刚出头的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班长,前两天在浙江骄傲里有一个不能亲临颁奖盛典的人物,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当所有人都沉寂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却因为抓捕小偷在离学校不足200米处离开了我们。我先压着自己的心,“如果你遇到那样的情况,会怎样?”“和他一样。”对他的回答,我不惊诧。
是的,我不惊诧。可是现在,当我再次回顾他转述的那句杨济源死的不值得的时候,我忍不住自己内心的惊诧。在我们为英雄的壮举濡湿眼眸的时候,怎么又听到了继尹健庭、范美忠之后让人为之惊诧的评论?前两次惊诧,此次尤为惊诧,巾帼不让须眉了啊。看来不是一个性别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职业道德的问题。而这不是依靠集中道德培训就可以扭转的尴尬。让人惊诧的背后肯定有着强悍的自我维护和思想厚土支撑。此种思想的入侵是一个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今天哗然而出不是一个偶然,就像一个英雄的诞生不是偶然一样。
不过我还是要试着揣摩一下她的意思,不值得,是不是说一个快要毕业的大学生,风华正茂,还没有来得及回报社会,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就为了抓捕小偷而搭上了性命?如果确实这样,那么我感受到了她语言里所蕴含对青春戛然的扼腕叹息。或者说是不是她采用了苏轼在《留侯论》里说论述的文字: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杨济源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也可以感受到她言语里的痛惜。
死在青春当年不值得,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
可是我想说的是杨济源自己不觉得青春无价吗?他面对凶恶的歹徒是为了逞匹夫之勇吗?他没有想到自己手无寸铁,做这样的事情会面临生命危险吗?他没有想到自己一旦遭遇不测父母的肝肠寸断吗?当你想到这些,还怎么可以出手呢?这样的顾虑在我们这些站在生命陨殁之外的心灵里到处横行。
可是面临突发的情景,根本无暇让人心思翻滚,熟虑深思。人们做事总是本着他直接的选择,那种选择就好像自己的本能一样。困厄中的母亲最先顾及自己孩子的安危,这是母亲的本能,这种本能不需要演练和教育,是与生俱来的,是最自然的事情。这样的本能源自血缘的沸腾。杨济源在情急之下也是出于这样的本能吗?本能的怒向刀丛?他和被抢劫者什么关系?那不是他的至亲,而是一个完全不相识的人。我们大多尘世俗人在此种情形之下,不但会噤若寒蝉,而且还唯恐避之不及,逃之夭夭,作鸟兽散。他凭什么可以出手?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做出这样让我们瞠目又极为震撼的壮举来?瞻前顾后的心,是正常的,一般也多是在犹豫中退却的。杨济源同学你凭什么可以径接面对?难道你想成为一个英雄不成?
我看到了出自他心声的话:“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让他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责任感、使命感驻留心中就会成为自己行为的司南,就是自己人生行事的方向标,成为自己信仰的组成,精神的底座,逐步化成自己生命里的一股滚烫的热血,和最本能的反应结盟一起。当危险突临的时候,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一腔热血化成碧涛。正因为有此种信仰,所以我们看到了舍生取义的气节,看到了孟祥斌明知入水就会痉挛却为了解救那个素昧平生的轻生女子置生命安危于度外的悲壮,看到了李剑英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最后不幸殉难的壮举,看到了那个叫武文斌的士兵在救灾的路上因为过度劳累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的英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你的“不值得”三个字让我看到了义和生只能选择其一时,义在你内心逡巡或许压根儿就没有较量后的溃败!是的,生命无价,那义有价吗?当义和生命不能兼得的时候,是舍生还是舍义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只是话从一个语文老师的口中倾吐而出,实在让人唏嘘感慨啊!我们领学生朗读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时候是不是仅仅把它当做一篇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去靠近的文字而已!诚如斯的话,还有什么好讲的。英雄骨未寒,吾辈心已冷。你从事着塑人的职业,却把自己的浅薄悬挂出来,来看望你的学生当怎样忖度和成长!想起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的话:“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没有希望不是我的事,我只管学生拿高分。”我怕听到她温柔的杀伤。
电影《2012》的主题告诉我们:不为他人斗争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其人虽已没,千载必有情。希望从现在起,尽早冻僵惊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