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风情特色街
馆陶路变成德国风情特色街。我刚德国探亲回来,就听到了这个消息。记得89年从部队转业来到青岛,我进了山东外纺,一个同时转业的战友进了青纺联,等工作的时候我去找过他,因此对青纺联的所在地馆陶路就成为我了解
馆陶路变成德国风情特色街。我刚德国探亲回来,就听到了这个消息。记得89年从部队转业来到青岛,我进了山东外纺,一个同时转业的战友进了青纺联,等工作的时候我去找过他,因此对青纺联的所在地馆陶路就成为我了解青岛的第一条路了。那时侯的观陶路没什么特别,和岛城的那些道路并无二致。如今,人是物非,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转眼间就整修成一条颇具特色的“德国风情街”了。前不久我刚从德国慕尼黑城市回来,对慕尼黑城市的印象颇佳,并认为足以和我们青岛媲美。慕尼黑的市容很干净,也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柏油路上几乎一尘不染,房屋不高,梧桐树比比皆是,很幽静,很悠闲的感觉。岛城的德国风情特色街将是一个什么模样呢?
带着这个疑问,一个午后我迫不及待地前往好久不去的馆陶路探营。德国与青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欧韵建筑是青岛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风格各异的建筑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文脉。据悉,馆陶路始建于德占时期的1899年,能查到的只有德国人1910年的市政规划,称齐燕会馆是中国式建筑,建成于1907年,现在是馆陶路13号,它是由山东黄县人泰祥号经理傅炳昭和河北天津人成通号经理朱杰联合两省同乡会创建的。还有资料说,原丹麦驻青岛领事馆、宝隆洋行的馆陶路28号,建于1913年,是馆陶路上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建筑。而大部分称为“青岛的华尔街”的洋行、金融机构,大多都是在日本占领后建设和设立的。馆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时可达五六十家,其中有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如青岛取引所、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三菱洋行、大连汽船株式会社、日本商工会议所和英国的汇丰银行。而这些遗留下来的重要建筑大都是仿德式、仿英式、仿欧洲古典式及折衷式复兴式建筑,依然延续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格局及建筑风格。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据史料记载,馆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时有50多家,多为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大公司的分支机构。
带着这些历史的印记,我只身漫步在德国风情街,端着相机寻找目标扫着街,禁不住抬头望着这些异域风情的建筑,仿佛又来到德国的城镇,看见了那些擦肩而过的那些蓝眼睛高鼻梁的德国人。朦胧中,那些穿行在街头的行人仿佛都变成了百年前穿长衫戴着洋眼镜的中国商人,行色匆匆;那些走下轿车的主人变成了昔日乘坐洋车的商人,显示着自己的尊贵。想象着当时殖民地的青岛。对殖民者的侵略总有一种不快。当然,也正是那段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日式、德式的历史建筑14栋,留下了舶来文化。感谢市北区政府挖掘老街区的文化元素,彰显文化特色,创新地建设了别具风情的德国风情街。
青岛德国风情街位于馆陶路,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与上海路、宁波路、广东路垂直相交,总长度1000余米。现存历史建筑25座,占现有建筑总量的71%。其中德式、日式风格的历史优秀建筑共14栋,约20万平方米,具有打造沿海德式建筑风格影视拍摄基地的优势。这是一条浓缩了青岛的历史,显贵而神秘的老街。解放前,穿行在这条街上的人,不是商界的豪门,就是办洋务的中国人。现在,整个街区已经打造成金融、商贸、特色旅游、影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街区。如今的德国风情街突出了德式建筑元素,集聚德国特色产业,以经济发展推动旧城改造,激发旧城区的生机和活力,带动周边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我走在馆陶路上的德国风情街上,更感觉仍是穿行在慕尼黑大街上,经过改造涣然一新的风情街别具异域风情,眼前中山路与馆陶路交界处设置的主题雕塑成为德国风情街上的一个亮点,将风情街装扮得更加妖娆靓丽。我发现,这条老街俨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栋栋德式、欧式老楼修旧如旧,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馆陶路紧邻正在建设中的“青岛的维多利亚湾”——由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公司建设的小港湾休闲旅游区,与青岛火车站、青岛栈桥风景区相邻,周边中山路商圈、即墨路商圈人气旺盛。依托前海一线自然风光,挖掘自身历史优秀建筑潜力,可充分发挥旧城区人文资源,围绕影视产业旅游和特色建筑旅游,创造文化旅游品牌。
夜色降临,夜幕下德国风情街上的霓虹灯闪烁,逛街的人群摩肩接踵,异国情调的酒吧、咖啡馆、饭馆、娱乐场所里人来人往,岛城的老百姓不用出国就能体验和享受德国的异域浪漫风情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你难以忘记
下一篇:蒲苑黄牛张勤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