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处,似无情

多情处,似无情

狡竖散文2025-03-27 05:23:05
无题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但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初读杜牧的这首诗,淡淡然,不觉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或者说,有那么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风流多情的诗人,
无题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但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初读杜牧的这首诗,淡淡然,不觉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或者说,有那么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风流多情的诗人,可能是给秦淮河畔哪位于歌妓的赠诗罢,敷衍之辞,怎值得细究。
不料,这样一首我不甚留意的诗,却三番两次地看到;有一次,竟是在《名人情诗名篇》中。呵,看来不是那种毫无价值的即兴之作,还得细细体味体味了。
俗话说“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上一遍,诗的大意已十分明晰了:诗人明天将要离开了,友人今晚为之饯行叙别的场景及由此生发的离情别绪。夜色已深,烛光摇曳,桌上杯盏佳肴,本该是热闹的场面:丝竹声、劝酒声、觥酎交错……然而,一切在这时都显得黯然失色,因为明天就要天各一方,怎不让人牵动愁肠呢?
也想故意忽略这种感觉,装作一幅丝毫不在意的样子,像往常一样,愉快地享受这最后的盛餐;想要说些什么,缓和这沉郁的气氛,可举杯投箸之间,又总难以启口;想要笑笑,形成唇角上扬的那个优美弧度,笑容却在那一瞬冰冻,总也笑不成。只有蜡烛一边吐着光亮,一边默默地泪流至天明,仿佛也和诗人依依不舍,有心惜别。
想着那场景,想着,想着……仿佛已回到几百年前发那场客行之宴,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愁绪满膺,仍要笑靥绽放、谈笑风生的恋恋不舍;千言万语总不尽,相对无言意犹远的离情依依;明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却强作笑颜,却重道:“君此去好生将息!”的万般无奈……
东方既白,天已破晓,诗人也该起程离去了。也许昨夜一场新雨后,天空一片明净,空气微润,万物像洗过一样,“客舍青青柳色新”,“一片红肥绿瘦”,让人越发地不舍离去。折柳相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也许,朝雨轻洒,尘埃落定,细雨如愁如丝,长亭更短亭,难尽送别情。杜鹃声中,斜雨幕里,寸柳柔情,相约“明年今日花开时,携手共游千芳丛”。
……
诗人走了,带走了他“似总无情”的多情;诗人走了,凝冻了送别人的有心惜别;诗人走了,留下了他的千古柔情……残钩西沉,雁字回时,极目天涯路,可有云中锦书,驿寄梅花,月迷津渡过?抑或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或者,忽见面礼陌上杨柳色,思及惊鸿影,始知相忆深?
……
多情处,却总似无情。
似无情,情深通千古。
若仅是多情,何须假装无情?若真无情,为何“樽前笑不成”?
虚情、真情、无情、多情,还是深情?
也许,只有那些情侣们才深味其中的微妙与奥秘吧,哦,不!或许连他们也说不清其中的玄数呢!
多情还是无情,古今的痴男怨女们为我们阐释了多少扣人心弦的美丽传说,创造了多少流芳千古的璀璨经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