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雀会飞回来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灰雀》,写的是: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一天,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灰雀》,写的是: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一天,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中,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与信任令人感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生活里,我却做不到那样的从容。
新学期第一课刚强调过学习习惯,第一次家庭作业就有人没有按时交。我有点气不打一处来,抱着作业本走进教室,决定查个究竟。
“昨天的家庭作业差一个同学的,是谁没有交?”我开始发问。
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就是没有人站起来主动承认错误。这时,有人建议全班起立,发本子查人。我没有反对。
本子一本本发下去,拿到本子的同学得意洋洋地坐了下来。随着本子的数量越来越少,站着的同学神色开始紧张起来;终于拿到本子的同学则如释重负,一副谢天谢地的样子。最后,没有坐下来的人是小明。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他非但不认错,还一口咬定——本子是交了的。
“这就奇怪了,难道本子会不翼而飞?”我情绪激动地望着他,随即将目光转向大家,“认为本子会不翼而飞的同学请举手。”
我想,全班无人举手的场面,是对谎言最好的回击。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完全出乎意料——除了小明,几乎全班同学都举起了小手。
或许,他们根本没有在意我的表达;或许,他们的年龄还没有到可以对反语作出迅速判断的程度。那一刻,一片林立的小手,让我在尴尬中猛然想起了《灰雀》,想起了信任与尊重,想起了等待和“慢的艺术”……
“看来,本子是真的飞了!那它会飞回来吗?”
“它会飞回来的!”
我将错就错,孩子们随声附和,背书,还是真的明白了我的意思,已不敢妄加判断,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到了《灰雀》,想到了列宁,想到了“小男孩”……
晚上,小明打来电话,说他的本子找到了,是他昨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忘记了收进书包里。
他说:“刘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说:“没有关系,‘灰雀’会飞回来的,不是吗?”
“是的,明天一定飞回来!”
电话里,男孩的声音稚嫩而肯定。为了那肯定,我愿意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等他去完成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