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行之五:莫高窟

西部行之五:莫高窟

蛐蟮散文2025-04-13 20:08:24
行走在通往莫高窟的路上,听着导游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不由得将头伸出窗外,企图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浩渺无际的沙山和戈壁交界处找到那万道金光,而涌入我眼帘的依然是戈壁滩及沙丘。这条路乘车行走当然不算太远,可是
行走在通往莫高窟的路上,听着导游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不由得将头伸出窗外,企图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浩渺无际的沙山和戈壁交界处找到那万道金光,而涌入我眼帘的依然是戈壁滩及沙丘。这条路乘车行走当然不算太远,可是,要“将这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可以构成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我真的无法想象,那将是怎样壮观,怎样震憾人心的一幅巨型画廓。
从进入河西走廓,第一次看到那浩渺无际的大漠戈壁,看到那干枯的边塞阳光,我的心就时时被感动着,一株草,一棵柳,一个行人,一块绿洲,这些在苍茫旷野中顽强生存并蓬勃成长着的生命,以一种不可言说的隐秘和激越撞击着我的心肺,让我的内心时时产生一种陌生的欣喜与冲动。及至到了敦煌,看到了被环围在戈壁大漠秃山之中,被稀疏高大的树影掩隐着,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的莫高石窟,我急切的内心竟然生出了一丝胆怯,那扑面而来的神圣和永恒的气息,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苍白、渺小和单薄。
那条曾经清澈见底,潺潺而过让乐樽和尚滞留于此的小溪,已经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河床,和着远处那笔描刀削般俊峭走向优美的沙山,给人一种荒凉,苍茫、但是却静谧、安详的感觉。
穿过停车场,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有好几座高低不一的塔,问了导游知道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僧人圆寂塔,又详细地看了王圆箓道士的塔。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无尽的感慨,对于敦煌莫高窟,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王道士无疑是一个罪人。可是,他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他发现了敦煌莫高窟,并且忠心地守护着,他用那些在他眼里不过一堆废纸的成捆经书、成沓画卷换来油漆,然后用尽全力去将那一个又一个洞窟粉刷一新。也许,当他远离家乡,孤守清贫和寂寞,不遗余力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内心还为保护寺庙,重修了洞窟而沾沾自喜呢。可如今,当他站在这里,和那些功德圆满的和尚一起注视着莫高窟,注视着他还没有粉刷完的洞窟带给世人的惊喜和启迪时,他被后人唾骂指责的灵魂是否会感到不安呢?
步入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大牌坊”雄伟壮丽,气势不凡,坊额上“石室宝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于右任先生题写。寺院很大,树木葱郁,游人如织,期间点缀着许多标志性的雕塑。而正面崖壁上就是如陇东的黄土窑洞般重叠错落有致的莫高窟。洞外有几行清末僧侣和书生题写的佛经与劝诫诗,大概意思是世间人生多空茫,浮华富贵终成空,不如诵经成仙佛,了却俗世尘根净之类,这些话,平时去一些寺院庙宇也经常见到,但都没有在莫高窟洞外看到时感触深刻。我想,只有真正清心净欲,不看重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无所欲求的人,只有那些一心向佛,有着顽强毅力的人,才能在这远离尘世的荒漠塞外开窟凿洞,潜心修行,才能将自己超常的智慧才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以心向佛,以善为本的信徒,也才能让莫高窟这块神奇的宝地在千年之后发出耀眼的光彩。
其实,在莫高窟,最让我感动的依然是人。我不是学者也不是艺术家,面对那色彩斑斓的壁画,形态各异的雕像,我不能以学者的眼光去研究去分析去考证,我除过赞叹壁画的栩栩如生、雕塑的惟妙惟肖,充满内心的就只有感动了。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听着解说员从魏晋时的清风瘦骨指点评说到盛唐的丰满圆润,从大汉帝国的威武气势到西夏王朝的传奇宿命,从飞天的飘逸俊美到反弹琵琶的奇思异想。跟随解说员的脚步,踩着汉道唐砖,面对那些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眼神,迷人的微笑和无数生命轮回的故事。我想知道,是怎样的手,让那泥塑木胎的佛祖穿上随风摆动的丝质佛袍,让那千千万万的小飞天,以千姿百态的精妙舞姿,凌空飞翔于洞窟之上,让那慈祥的眼神、智慧的微笑,伴随着圆润柔美的似乎在轻轻挥动的手臂定格千年之久?我更想知道,是怎样的毅力,怎样的精神,支撑着那个人,那群人,将那些优美的佛经故事、人物典故、国家大事、农耕圈养,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或浓墨重彩,或者轻勾细勒,整齐有序地绘制在高大宽广的洞壁上?他们甚至没有在那些墙角处,雕像背后,人的视线不曾留意的地方,留下一点偷工减料的痕迹。我抬起头,仰望着高达几十米的洞顶,看着那些欲飞欲舞的歌伎仙女,我的心在微微颤抖。我多么想知道,那个人,曾经以怎样的姿态完成这样细小缜密而又繁复枯燥的工作?他是否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让人用绳子把颜料和笔吊到他的面前,供他挑选使用,是否为了不中断他喷发的灵感,而几天几夜不下脚手架,一只手在绘画,一只手拿着干粮充饥,因为没有另外一只手把背在身后的水壶取过来泯一口而嘴唇干裂?可是,那洞壁上的画诉说的不是他的故事,那无言的雕塑更是不肯透露他的任何信息。而且来这里的人,都是冲着他的画,他的作品来的,他们惊呼,他们赞叹,他们兴奋,都是因为那是一件绝世之作,他们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他们不会去关心那个已经圆寂在某个塔里,或者干脆就坐化在此洞中的这幅作品的创造者。
敦煌莫高窟,近七百个洞窟,我们只看了其中的十个,却感觉到已经走完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历程。离开莫高窟时,尽管内心的情感负荷已经超载,但我还是被一种迷恋的气息所陶醉,不忍离去。这一刻,我突然想到诗,想到那些轻佻俗艳,却情深意浓的情诗,唯其才是我对莫高窟难舍难分心情的最好写照。莫高窟,这个令我的灵魂和内心开花,身心丰盈的地方,第一次来,就有种熟稔的感觉,有种回归故里的温暖,有种容身历史和艺术,内心经受错落有致的情感变换。
离开景区前,特意买了本《石窟艺术》,以此弥补自己走进洞窟时感觉到的贫乏和困惑,也想让自己距离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艺术稍微近一点,以便下次再来时能从容自然的和历史遗落于此的辉煌与华丽对话。
回望留在身后的莫高窟,依然是那么安详宁静,仿佛并不曾被一个凡俗的人打扰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