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校园的耋耄老人

走进北大校园的耋耄老人

桃源路散文2025-08-07 13:24:24
2010年9月1日,是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在北大校园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位耋耄老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老人是来送自己孙女的。虽然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但他对北大却看得十分认真。不仅博雅塔、未名湖
2010年9月1日,是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在北大校园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位耋耄老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位老人是来送自己孙女的。虽然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但他对北大却看得十分认真。不仅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就连宿舍和食堂,也都会使他的眼睛为之一亮。
走到北京大学五院门前,当他听说这里就是他的孙女学习的地方北京大学中文系时,他伫立在门前沉思了很久很久。对从这个门楣走出来的大师们,老人可能只听说过陈独秀、鲁迅的名字,至于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大家的名字,他压根就不会知道。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上过学,一天学也没有上过。
老人来自千里之外的东北边陲小城。这次送孙女来北京上学,是他据理力争才得到的。他一定要亲自送自己的孙女来北大报到,是为了圆他心中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他一定要到中国最好的大学校园里来走一走,看一看。
老人祖居山东潍坊。据说,当年,老人家中的兄弟姐妹很多,家境贫困。为了让其他兄弟上学,老人八九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忙于田间农事。春耕夏锄秋收,扶犂杨锄打场。为了生计,16岁那年,他只身一人从山东到东北,投靠远亲,到了一家矿山企业当工人。而后,他当过矿工、林业工人、建筑工人。他的识字完完全全是从解放初期的扫盲班里得来的。
他没有文化,有两件事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一件事是:年轻时,他参加团代会,因为认不了几个字记不了录,没办法,单位特别给他配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列席会议专门作记录;另一件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到北京出差回家后和子女说,他在北京动物园,看到了只有一只角的牛,身材巨大。其实,那一只角牛是犀牛。可能是这个犀牛的“犀”字太复杂了,他不认识。
作为工农干部的他没有太多的文化,困扰了他的工作和进步。因此,他特别羡慕那些从学校毕业的有文化的人。每当他和他的子女谈起这些事,他的眼里总是充满了一种希冀。因为这个原因,他对他的子女们在学习上要求也特别严格。他特别希望他的子女们个个都有文化,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其实,那时他所理解的文化的涵义,仅仅限于会写写对联、打打算盘而已。
老人已经老态龙钟了。他所经历的往事,已经像录像一样开始在他的脑海里回放了。岁月的沧桑留给他太多的苦难和艰辛。他回忆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个个地先后走进大学的情景。今天,他又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北京大学。当这个一天也没上过学的年迈的老人站在北大校园里,他肯定会为他的子孙们感到自豪。
其实,最应该感到自豪的还是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老人没上过一天学。今天,老人的孙女走进了北京大学。老人没有文化。现在,老人的下一代们开始有了文化。我想:这是民族和时代的进步。这是公民应该得到的受教育权的回归。这种回归的背景是我们的国家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我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说到这,你会问我:你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有关这位老人的事情呢?我可以告诉你:因为这位年迈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