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旧事
春天,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是可爱的,夏天,金黄饱满的麦穗是喜人的。麦子的一生经过下种,施肥,浇水,打药,成熟,收割等几个过程,麦子的成长由秋到冬,从冬到夏,终于走完它在植物界里那光辉耀眼的一生。要收
春天,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是可爱的,夏天,金黄饱满的麦穗是喜人的。麦子的一生经过下种,施肥,浇水,打药,成熟,收割等几个过程,麦子的成长由秋到冬,从冬到夏,终于走完它在植物界里那光辉耀眼的一生。要收麦了,那是农民们最激动人心的日子。
记得童年的麦收是劳累而有趣的。就说那泼场一事,现在的农村孩子也许没见过。那时的麦收时节,一定先要泼场。三五户近邻一场小会,麦收计划就制定完成。大伙集体选一块挨近路边的田头,七手八脚地拔去一大片青麦子,一片场地就利利落落地出现了。孩子们站在路边好奇,一位头发发白的老汉却忙着牵驴子啦。一头灰不溜湫的小毛驴拉着一个大石滚,石滚后边还挂着一个厚约二寸的三角形石片片。那白头发老汉牵着小毛驴绕着场地转圈圈,转了一圈又一圈,地头压实了,大人们说是要泼场了。泼场是个力气活,男女老少齐上阵,我家的麦场离坑塘不到一百米,我姥姥说一个蛤蟆四两力,孩子们都来吧。于是,大人们提一桶水,小孩子端一盆水。大伙担的担,提的提,端的端,一路歌声一路笑,像蚂蚁搬家似的,景象很壮观。只浇了半小时,场就湿透了。大人们说只等地面再次阴干,麦场就能使用了。
从前的麦收如同打仗,麦场如战场。收麦如虎口拔牙,需要抢时间,需要好工具。有的人家准备了镰刀,有的则买了几把钢铲,再准备一块磨刀石,割麦的工具就算准备齐了。
收麦需要花大力气,家里的伙食也要好。我姥姥准备了一罐鸡蛋放在堂屋的条几上,还有一些干豆饼,是她半月前专门煮了黄豆,在盆里捂,调了味,拍成饼晒干而成的。
收麦的日子终于确定下来,晴朗的早晨,草尖上带着露珠,鸟声啾啾,人们早早地起床,拿上镰刀,带着石头,掂着茶水去収麦。田野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麦粒饱满,麦芒四仰八叉地支楞着,轻风吹来,麦叶沙啦啦地响,像田间独有的音乐一般。
来到田头,没有迟疑,开镰就割。人们一镰接着一镰,或一铲连着一铲,麦收的大战开始了。人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嘴上不说,手上的劲却大了。麦田里听不到人讲话,只听见沙啦啦,沙啦啦,那是镰刀与麦杆的对话。一阵又一阵的沙啦啦的声音过后,人们身后是一堆又一堆摆放整齐的麦子。割了一阵,回头看看,呀,一会儿放倒了那么多的麦子。人们的干劲更大了,恨不能一个人干完一整块地的麦子。到了中午,一家人齐心协力终于割完了一大块地的麦子。午饭时,大家心里高兴,每个人都吃到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煮鸡蛋,还有鸡蛋炒豆饼,白面馒头,而且,白面馒头竟然可以随便吃。吃过午饭,准备拉麦,有牲畜的人家,套一辆牛车或驴车,只需一个成年人往车上装麦子就行了,麦车装好后,拴好绳子,牲畜拉着车慢悠悠地往场里去,人就轻松多了。没有牲畜的人家,只好拿力气拼博,小心地装车,卸车,车子像蜗牛一样在地里慢慢移动,车子堆得像小山,捆车的绳子拉得特别紧,有时一疏忽,半道上,也有绳子松掉的现象,一车麦子全歪倒在地上,装车的就懈怠了,重新装车,麻烦得很。
麦收时节,大家合用一个碾麦场,场里空间显得很拥挤。碾麦要排号,一天碾一场,大家按号排队。所以,拉到场里的麦子要准备搭垛。搭垛也是力气活,女人拉麦,男人搭垛,麦垛由小变大,高高的像小山,麦収时节,田野里到处是这样的小山。
晴朗的日子,农民早早地准备打场。五六户人家是一个小集体,毎户人家派一个壮劳力,帮邻居打场。这时,高高的麦垛上站着一个男人,在往下扒拉麦捆,麦垛下还站着几个人,把麦捆挑到场地中间打散铺开。等到阳光晒干一部分,再翻翻挑挑,尽量把场里的麦子都能均匀地晒于,然后,机器就用上了。一台手扶三轮车后边带一个大石滚,碾了一遍又一遍。中间再翻一次场,
又继续碾,最后是起场。
起场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马上就要看到哗啦啦的新麦了,大家都很高兴。特别是三老爷,他好像是我们打麦场里的主持人,他讲故事,也让小朋友猜谜语。他说:"三横一竖,一竖三横,猜猜是什么字。"我马上就猜出来是"非"字。他夸我聪明,我更高兴了,就更认真地干活。当时,起场很辛苦,头上和身上沾着麦糠,大人小孩都很忙,一会儿推车,一会儿扫麦子,听着故事劳动,很容易忘记劳累。
起场以后的事是扬场,扬场要有风助威,一阵轻风吹来,麦子很快被扬干净了。一大堆麦子像小山一样在赞扬主人的能干,我们大家只想笑,这才是胜利的喜悦。
收麦是极平常的亊,现在収麦用的是収割机,收割机在収割的过程中,麦子就自动脱粒了。收麦之前再也不用碾场,也不用拉麦和搭麦垛,比从前省去了许多麻烦事。
许多年过去了,用牲畜碾场永远成为了历史,可是以往麦收的故事仍使人念念不忘,成为人们对那个岁月的永久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