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开江文化人的故事
前些日,达州市诗歌高峰论坛在四川文理学院举行,全国各地数十名诗人应邀参加诗歌高峰论坛。这当然,开江一行文化人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有幸认识了几位开江老乡。“开江是出作家的”,这几乎是成了不用说明的实事。
前些日,达州市诗歌高峰论坛在四川文理学院举行,全国各地数十名诗人应邀参加诗歌高峰论坛。这当然,开江一行文化人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有幸认识了几位开江老乡。“开江是出作家的”,这几乎是成了不用说明的实事。自古以来,开江县文教昌盛,文人墨客倍出,也正如文峰塔一样,屹立在开江这块沃土上。近代以来,开江这块宝地也不知孕育了多少全国知名作家,早些年的田雁宁,张建华等,现在开江文化人有老一辈的黃良鉴、贾载明、武礼建等,晚一点的且有朱映铮、胡有琪、陈自川、杨树名、周宗春等。我估且不知这个排名是否正确,希望各位老师不要怪罪。
“雪米莉”系列名扬海内外;黄良鉴老先生年愈七旬而著书立说;武礼建老师笔力不凡,几部长篇轰动文坛;贾载明老师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文化学者;朱映铮,胡有琪,陈自川等另有建树,为开江文化宝地再添异彩。作为后生不得不敬仰。
(1)与田雁宁、张建华老师
知道他们二位老师的名字,那还是我在开江中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开江中学有一个新星文学社,也出社刊。作为开江中学的学生,每月会收到这么一份社刊,也有不少同学的作品被登出来,只得让我暗暗佩服那些同学的文笔。田雁宁,张建华二位老师早些年曾在开江中学读过书,所以在开江中学的新星社刊常常都能见到他们早年的作品或者是作者介绍。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离他们太远,一个作家和一个学生,那是何等的距离?我不敢去凭空想像这里面遥远的路途。
2006年,我在四川文理学院(前达县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书。当时中文系的老师就告诉学生们,田雁宁,张建华,谭力等一批巴山作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对于我来说,这一消息的获得,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既羡慕又感到骄傲。也就恰好在这一年12月份,四川文理学院30周年校庆暨挂牌仪式举行。田雁宁等受邀回母校参加庆典,作为学生记者的我们活跃在整个学校,也就和那些校友走得更近一些了。
他参加校庆后,又在学校最大的报告厅为大家作了一堂生动的报告。全校数千人前来听报告。与名人见面的机会本来就少,特别这种文化名人。接上面安排,在他作完这个报告后对他进行采访。我们一群学生记者,还真就像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带着采访机,录下他说的每一句话。他边走边谈些关于文学的话题,我们一直从报告厅走到教学楼正门口。此时,我有点急事,最终没有和田雁宁老师合成影。不得不说是人生中一大遗憾事。后来师兄给他作了一个专访报道,我也就没有那种机会和雁宁老师认真交流。
(2)与黃良鉴,贾载明先生
作为开江中学的学生,肯定是认识他们二位的。读高中的时候,在开江那么个小圈子里也就只知道那么一点小事。读到大学以后,到了一个比开江更大的城市生活,视野也就随之开阔了些。早些年就知道他们二位的名字,随后,我又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报刊杂志上见到他们的作品。黄良鉴先生系开江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已是76岁高龄。自退休以来,一直担任着开江中学“新星文学社”顾问,为培养文学新苗发扬余热,同时不忘创作。先后在《文艺报》、《文学报》、《星星诗刊》、《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万字。
贾载明先生笔名老枫,是有名的诗人、文化学者。现出版有《早春之雨》、《蔚蓝的恋曲》、《太阳树》、《百合花火焰》等诗集和《这山这水》、《六月茉莉七月雪》散文集。看着他们累累硕果,让人顿生仰慕之心。
前些日,《西部潮》编辑余明宣先生送了我一些《西部潮》杂志,以便学习。我随意翻了翻就看到了黃良鉴先生的《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文章中谈到巴金文学院青少年文学创作培训基地、新星文学社社员阎晗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的事。此女子虽才15岁,但成绩让人欣喜,让人看到了放飞在川东小平原上的文学梦,正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跃起在巴山作家群的视线中。
可惜至今,我还未见到二位先生。黄良鉴老先生年愈七旬而著书立说,贾载明先生是学富五车,有名的文化学者。这是听闻已久的事情,仰慕仰慕,还是仰慕。真是希望某天,很幸运的和二位先生相见,以当面请教。
(3)诗歌高峰论坛与蒋楠先生
此次诗歌高峰论坛,上述的二位先生并没未参加,所以还是没有识得二位先生的真面目。而以开江名片身份亮相在讲坛上的是蒋楠、朱映铮、胡有琪、陈自川、周宗春。开江一行五人,我依依有幸认识。诗人、诗歌理论研究者蒋楠先生,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化传媒资深策划人,《交椅湾》大型中英文杂志社总编辑,倡导的“疼痛诗学”引起国内讲坛的反响。这一连窜的字符会不自然的让自己感到渺小。还有被称为川东第一才女的朱映铮老师,被文坛称为胡子大哥的胡有琪,还有其他几人。
一直都想认识他们。此次给我带来很好的机会。当然,我还是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和他们接触的。
诗歌高峰论坛那天的天气状况还可以,冬日的暖阳驱散了人们心中的几分寒意。休息期间,我和蒋楠先生认识的。我一提我是开江人,蒋楠先生就开始了乐了。他很健谈,特别是谈到他的“疼痛诗学”,他说,“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诗与思,都是“归家诗”与“归家思”。家门各异,殊途同归。他将诗学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审美范畴。此时的诗歌对我来说,真可谓是“听不懂”,但面对迷惑的我,他还是认真的向我讲解。
先后我又和朱映铮老师认识并合影,并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并和开江一行五位在学校的教学楼前合影。
我想,这些或多或少都会给我未来的人生带来的莫大的鼓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是我所相信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666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