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里的红烛

夜空里的红烛

当眼散文2025-03-20 07:43:27
没有红烛,黑暗中我们怎敢扬帆启航?没有红烛,黑暗中我们怎么辨清前进的方向?没有红烛的光芒,我们的世界是何等黑暗。深夜里,打开电脑,屏亮着,脑子却一片黑暗;因为曾经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一支红烛,燃尽,倒下。
没有红烛,黑暗中我们怎敢扬帆启航?
没有红烛,黑暗中我们怎么辨清前进的方向?
没有红烛的光芒,我们的世界是何等黑暗。
深夜里,打开电脑,屏亮着,脑子却一片黑暗;因为曾经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一支红烛,燃尽,倒下。
我的老师陈珠华先生走了,走得突然。善良之人却死于非命,因车祸而加快了天堂之路。
痛别老师,无以为报。珠华老师于我先以语文老师,后为语文科组同事,老师与长者,留下了长久的记忆。而今,阴阳相隔,寄情于笔,祝先生一路走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圣者的职业,似春蚕、似蜡烛,勇于牺牲自我,换取一代新人成长。烛光高照,薪火相传,一生中最难忘的应是老师。
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珠华老师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位。老师,您曾记否,1975我踏进山沟里的河头中学念高一时,才14岁,并不太懂事,尤其是涉事不多的山里小孩。老师风趣幽默,每堂语文课都上得让同学们开开心心。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具体的细节,但每堂课的精彩绝对可以和赵本山大师的小品媲美,往往我们笑得要命了,老师一直说话慢条斯理、不显山不露水。在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年代,碰上这么一样好老师,真是好福气!后来,待我大学毕业也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时,才知道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是最难的、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尽管我备课非常认真,但与珠华老师比起来,总是严肃有余而活气不足。
珠华老师的幽默是天生的性格,加之处事待人的豁达大度。当时河中读书时,劳动非常多,校长又是“左”字号人物,珠华老师非常看不惯。有一次,我们在河中侧开挖一条机耕路,整整干了一天的活,校长不让学生歇息。珠华老师说:“可以了,车都可以过了。”校长不满意道“鬼过多,路不够宽。”老师却幽他一默:“我说的是熟练的司机开的过。”校长知道师生不满情绪,珠华老师又故意顶撞,也就无可奈何了。打这次后,我们把珠华老师看成是爱护学生的英雄。
老师形似弥勒佛,也笑咪咪的。1976年秋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平远中学学习,之所谓“行军”。甲乙两班近百号人马,早晨从河头中学出发,一路步行,经七子岌、五级电站,先后到县水泥厂、丰光床厂、仙人湖校办工厂,宿平远中学中枢楼学生宿舍。无忧无愁的我们,自然一路高歌,欢喜得不得了。珠华老师长得比较胖,为了我们安全,两天来坚持与我们一起步行,每天行程六七个小时走了学生队伍之间。
珠华老师虽然没有担任我的班主任,但我与另一位同学却经常指定为大字报的抄写手。内容自然是珠华老师找的,什么“反击右倾翻案风”、梁效的“永远按既定方针办”等等,当时我们还小,并不在意什么内容,其实我们什么也不懂。劳动课时间抄写大字报,是老师的器重。我们也多了珠华老师面对面的辅导机会,老师说:字写分朗也就好看。也为后来做老师时的板书打下了基础。
珠华老师家在叫大士宫的小山村里。毕业很久以后,才知道珠华老师科班出身,毕业于韩山师专,学工学农就不学书本知识的年代,老师自愿到河头中学教书,因为离家近。单车是他的宝贝,也是最值钱的个人物件了,爱惜得不得了。但遇上个别不知深浅的学生借,他也只好同意。因为,他觉得学生都是乡亲,单车再爱惜也要借。
1984年下半年,我从嘉应师专中文系毕业到平远中学任教,惊喜地发现几年没有联系的珠、华老师竟然同一个校,而且同是一个语文教研组。真是我的福气,尽管老师上的高三毕业班的课,而我却是初一新生的孩子王。老师成了同事,更多的是提携与鼓励,每次教研活动都非常气氛活跃,这与骨干老师珠华先生的引导分不开。我去的前一年,一位危姓同学与有幸与老师成为同事,且同一语文教研组,得益非浅,后来成长为省成厅级干部。我与危同学都有同感,珠华老师对年轻老师的鼓励、肯定多,常说“担杆做过竹笋,对新老师不要求全责备”。我们上公开课时,他每次都坚持听,作为高三毕业班的老师来说,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把扶持年轻教师作为已任,且鼓励多于批评,我们非常感激。
我在平远中学六年期间,以珠华老师等一批老师为榜样,潜心钻研教学,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还创办了初中部活动为主的“百灵文学社”,并编印《百灵》,曾评为市教改积极分子。来,虽然离开了学校,但老师的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深深影响着我。珠华老师临将退休时,还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同一个大院出入,经常与老师打照面,老师也打趣说,不是做官了,吃了“大餐”牙齿也浮火了。老师淡泊功名可见一斑。
我们河头中学77届毕业生先后聚了两次,每一次都邀请珠华老师参加。记得1999年春节初三聚会,珠华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都非常有作为,但我们做老师的却非常惭愧,因为当年没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对不起大家了!”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进红袖添香网站文学博客中《我在分校的日子里》,写道:
“当时没怎么学到书本知识,这是历史的一段缩影,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几位善良的老师可以改变的,老师又何必太多的自责呢?其实,我们并非全无收获。艰苦的劳动使我们拥有了刚毅的性格、强健的体魄,老师的关爱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奉献社会。”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以老师的爱心,继续高举爱的红烛,让红烛始终成为照耀新一代成长的亮光。
前年的同学聚会,安排我去接珠华老师。老师此时已患老年痴呆症,见了我们已不能一一说出姓名了。会上,他是不笑笑,对每一位同学都说;行,不错。病中的老师,仍然对学生充满一腔深情。知内情的同学都非常感动。
深夜里的红烛更明,脑海中的记忆更深。让我再一次地呼唤:
老师,您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写于2010年5月12日)
标签
相关文章